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盟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何雅玲,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专家,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安交大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副主任,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担任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主编、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国家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首届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外专局/教育部热流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计划负责人,国家首批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长期从事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工程热物理及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在能源、航天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论著和成果被引45000余次,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

在教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培养研究生150余人获博士或硕士学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领域内的杰出人才。

研究方向

能源的高效利用及节能理论

储能科学与新技术

新能源(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化学重整制氢技术)

综合能源系统(余热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集成,储能式新型微网等)

制冷与空调技术

燃料电池、钒液流电池

强化换热新技术(含电子器件冷却技术)及其能源热管理

航空航天中的热流科学研究

流动与传热数值预测原理及其应用

副主任委员:马重芳,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传热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能源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反应堆安全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及应用,沸腾传热与射流冲击传热、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建筑节能等。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科学家影响力榜单。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凤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太阳能热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委会委员,《太阳能学报》《太阳能》《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Energy》等期刊编委。

自2006年起,主持完成了20余项国家科技部863及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欧盟FP7项目等,完成日本IBIDEN公司、法国EDF公司、中国华能、中国能建、中国广核新能源等10余项国内外知名企业委托研发课题。建立了导热油和蒸汽蓄热器两级蓄热系统充热和放热计算模型,形成了设计方法,主持设计和研制了10MWh的储热系统,应用于1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建立了碳化硅泡沫陶瓷内空气换热过程理论分析模型,揭示了非均匀高倍太阳辐射能流在三维孔隙结构中的传递与光热转换机理,研制了我国首台1MW热功率的容积式空气吸热器及系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吸热器水平;主持研发了4台高倍聚光的太阳能二次聚光系统,应用于太阳能吸热材料和化工过程实验。建立了混凝土、氧化铝蜂窝陶瓷、碳化硅蜂窝陶瓷、石墨等固体显热储热系统的传热过程模型,形成设计方法和样机实证。提出了石英管束内平推流式固体颗粒吸热器方案,建立了高温固体颗粒内辐射能流传递模型,研制了1MW热功率的固体颗粒吸热器,应用于200kWe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系统,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吸热器水平。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曾获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和中法团队合作创新奖等。

代彦军,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动力与能源工程系主任,教育部太阳能发电与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国际太阳能学会会刊《Solar Energy》编辑,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四)。主编上海市太阳能领域工程技术标准4项。主持完成十二五国际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挪重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2014~2024连续10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洪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航空宇航学院教学主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家委员会委员、IEEE 中国区技术委员会碳中和分委会常委理事。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863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共发表国际 SCI 期刊论文12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3项,美国专利2项。

主要从事多能互补热力系统方面研究,聚焦聚光太阳能与碳氢燃料、生物质热化学耦合制氢及发电的多联产热力系统优化、光煤互补的火电站灵活调控、光伏光热互补能量转换机理与方法。自主研发了光伏光热化学互补原理样机、光煤互补聚光集热技术、聚光直接驱动生物质裂解与气化原理装置。

曾荣获全国优秀专利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热力学国际会议ECOS青年科学家和最佳论文等奖项。培养的博士生10人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百篇论文、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学生、中科院宝钢奖学金、四维奖学金等奖励。

金建祥,现任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导,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40年来,金建祥主要研究自动化和新能源领域前沿科技与产业化应用,聚焦太阳能热发电以及熔盐储能技术、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承担并出色完成了10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重点课题等;金建祥也是多项 IEC 国际标准项目的召集人。近15年来,专注于储能型光热发电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带领团队攻克光热发电关键核心技术,是全球首座达产塔式熔盐光热电站的总设计师,推动了光热发电的快速发展。 

获得称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奖章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获得“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称号、荣获“浙江省首批科技型企业家”称号。

获得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共7次。

现任全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5)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李静立,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现任国网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静立曾任国网鲁能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国网鲁能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吉林鲁能漫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都城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鲁能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18年7月任国网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19年5月担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静立长期从事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工作,对发电厂热能动力设备热能高效传递、转换有深入研究,参与研究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风电-光伏-光热-储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著有锅炉防磨防爆技术应用》《一种两桥臂三电平SAPE的研究》《大型热电机组节能减排》等论文专著。2012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刘路平,华中科技大学理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深圳特区领军人才。历任中国电建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科技委主任,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和国家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和地市级科技进步奖等二十余项。

刘路平拥有40余年清洁能源领域工作经历,兼具技术研发、规划设计、投资管理与跨国经营视野,是我国光热发电行业的资深专家与战略管理者。他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注重“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推进国家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主导了中国首批光热示范项目--中国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的建设,并率先并网发电、率先商运。曾担任科技部863课题“槽式集热、发电系统试验平台研究及示范”、国家能源局能源自主创新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能力建设”等多项光热科技项目的负责人,曾担任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重点计划—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其关键部件性能测试与寿命评价项目的专家组组长,IEC国际标准“Code of solar fieldperformance test for parabolic trough solar thermal power plant”的总召集人。

时璟丽,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和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获电力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开始至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从事能源经济和政策研究工作,2008年任职研究员,目前任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可再生能源经济评价和政策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课题和研究任务,涉及《可再生能源法》和配套法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战略、可再生能源电价和经济政策研究等领域。

近年来主要贡献是可再生能源法律实施评估和修订研究、可再生能源规划和中长期战略研究、能源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相关研究、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研究、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和财税政策研究、化石能源补贴研究、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评价、能源普遍服务研究等。“十一五”期间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起草组成员,参与国家“十一五”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等规划、多项可再生能源政策。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中任职合同管理,参与中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个国际可再生能源项目研究。任职研究员以来研究成果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专著《电力体制改革形势下的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研究》获中国石化联合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发表专业文章80余篇。

徐二树,华北电力大学研究员。从事火力电站研究30年,2008年开始从事太阳能热发电研究。国家“十二五”太阳能槽式热发电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二五”863主题项目“太阳能槽式集热发电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十二五”863课题“槽式集热、发电系统试验平台研究及示范系统”、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中“太阳能塔式电站系统仿真技术及电站工程化技术研究”、国家“973”项目“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课题中“大规模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调控策略”、北京市科委项目“光热发电系统并网研究”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十一五”863重点项目“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及系统集成”的研究工作;研究开发了首套用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的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全范围仿真机。在火力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站的仿真技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杨旭东,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科协委员,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美国供热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会士(ASHRAE Fellow)、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会士(ISIAQ Fellow)。兼任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主编、Building Simulation创办主编、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代表。

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终身教授及系主任助理。长期从事建筑节能、绿色低碳园区、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国际前沿研究和工程实践,牵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数十项,负责多个城市、园区、村镇、社区绿色低碳规划和实践落地,成果得到大规模应用并被CCTV、Nature等多个期刊或媒体报道。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

曾少军,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现任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是“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创始成员,清华大学研究生启航导师、贵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世界银行中国能源项目专家组组长、APEC杰出贡献专家。曾任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组组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工商界圆桌会议中方首席谈判代表。

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特别是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新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和国家战略。

主持和参加国家部委级重大研究课题60余项,获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国家部委级优秀学术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项,及多项中央领导批示。出版《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碳减排:中国经验》《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研究》《国家智库:中国能源与环境策略》《一条新路:中国“低碳+”战略》等专著、合著30余部,发表SCI、SSCI、CSSCI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是《Energy Policy》《Climate Policy》等多份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