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集暘院士:地热能的“前世 今生 未来”(3)
时间:2018-07-09 21:08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4 地热开发利用方向
随后,根据我国地质条件与开发利用情况,其提出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总体而言,是梯级开发、综合利用,从高温到低温,吃干榨净。
第一,“热”、“电”并举,以“热”为主。我国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的条件、雾霾治理的需求与东部供暖的大量刚需,决定了其主要利用方式为直接利用。第二,“深”、“浅”结合,由“浅”及“深”。浅层地热能通常位于地表以下200m深度范围内;中低温水热系统深度大概在200m~3km,既有水又有热;高温地热能大概分布在3km以上,有热无水,称为干热岩,这部分地热资源量大但很难取。我国3km内水热系统尚有很大利用空间,应该结合我国地质、地热等资源条件与实际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利用。第三,“东”、“西”兼顾,“西”电“东”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以中低温为主,不宜用于发电。第四,“干”、“湿”有度,先“湿”后“干”。先将湿的水热型地热系统用完后,再开辟其他类型。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国土资源部于2017年2月联合发布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以推动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提出京津冀北方城镇推广中深层地热集中供暖,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应用,以及推进西藏高温地热发电项目建设和中低温地热发电试验。
此外,我国东部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一批油田,虽已进入开发后期,但其中隐藏着大量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油田可变热田。
5 展望
报告最后,汪院士展望了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地热是非常宝贵的地球本土能源与极有希望的未来能源,一定要大力开发、科学开发。提出并倡导发展“地热+”的概念,即应将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结合,做到“天”(太阳能)“地”(地热能)合一、“动”(风能)“静”(地热能)结合,综合开发利用、多重互补。当前地热开发利用已进入了新阶段。瑞士学者于目前所做研究中,提出了“地球电池”的构想,试图将地下热水储层变成能够储存能量的储热层,并依据我国弃风弃电数据制图,指出了这部分能量可以储存于地下热储层或含水层以备用。由此可见,地热能作为未来能源的前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