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早些年,来过格尔木的人都有同感:除了城区,更多的地方是荒漠。
经过近10年布局发展,再到格尔木市城区周边放眼望去,一个个“大风车”不分昼夜地旋转,一排排浅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正变得有声有色,处处充满生机。
11月上旬,记者驱车驶入格尔木东出口光伏园区,沿光伏大道缓缓前行,高低错落的柽柳、云杉环绕在道路两旁,一家家不同规模的光伏企业沿路而立。
离开市区行进20多分钟,一座高达188.1米的吸热塔映入眼帘,顶端耀眼的白光夺人眼球,这就是鲁能海西格尔木50MW塔式熔盐光热发电项目,也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该项目将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对国内光热技术推广应用以及推动地方清洁能源发展起着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跟随青海多能互补光热电站站长朱子光来到吸热塔下,6400亩的沙土地上,4400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层层环绕在周围,像戈壁上盛开的“太阳花”令人赞叹。这个巨大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如定海神针般屹立在海拔2800米的青藏高原上,可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预计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5431.96吨,有效减少煤炭消耗,降低大气污染。
项目周边实验供暖槽式镜面、平面式光伏板、储能集装箱及40多公里以外的风力发电机……在黄沙和蓝天之间形成了一道特别风景。
在该基地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在多能互补储能电站运行监视显示屏上,蓄电池全部充满待机,随时可以向外输出清洁、绿色的电力。
“我们的储能电站满负荷运行,每天储存10万千瓦时,确保能够随时向全国输送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鲁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基地光伏电站副站长苏岳说。
据资料显示,格尔木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3200小时至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6800兆焦耳至7200兆焦耳/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风电场70米高度平均风速可达到6—7.1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06.6瓦至321.7瓦/平方米。
格尔木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土地平整、地质结构稳定,良好的地域优势为建设新能源项目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格尔木还拥有电网电源优势,境内形成了750千伏、±400千伏、330千伏、110千伏的输电网架,网架结构逐步完善,为新能源项目的输出提供可靠的保障。
近年来,格尔木市抢抓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健康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新能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国家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第三批“领跑者”光伏发电应用基地等重大引领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对清洁能源综合利用、降低清洁能源电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依托新能源建设资源禀赋的独特优势,格尔木市不失时机,全力推进并网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格尔木市累计实施新能源项目113个,建成非水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容量480.1万千瓦。2019年格尔木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4.24亿千瓦时,供电量42.39亿千瓦时。2020年前9个月该市累计发电量41.79亿千瓦时,供电量31.06亿千瓦时。其中风力发电量7.68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量24.98亿千瓦时。建成金风科技年产400台(套)风机生产装置。
今年以来,格尔木市采取“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联点负责制”“一项一策”等措施,及时协调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重点能源项目复工复产工作。青海格尔木广恒新能源有限公司、青海黄电格尔木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等光伏项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配套乌图美仁330千伏汇集站输变电工程已建成投运,为新能源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注:本文章转载自经济日报,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