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洁供暖面积116亿平方米,产业总收入突破8900亿元

时间:2020-12-24 13:24来源: CHIC清洁供热产业
  最近出版的《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总面积211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供暖面积141亿平方米,农村供暖面积70亿平方米;清洁供暖面积为116亿平方米,清洁供暖率为55%。全国清洁供热相关企业8200家,实现总收入89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17万人,清洁供热产业正成为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清洁供暖进入“下半场”,农村供暖成难啃“骨头”
  报告给出清洁供热概念,从北方供热概况、城市集中供热、供热能源消耗、热源结构、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进展、供热成本以及投资等方面剖析产业发展现状。报告指出,经过2017-2018年、2018-2019年两个供暖季的推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率达55%,略高于2019年清洁供暖率50%的中期目标,散烧煤替代约1亿吨,超额完成散煤消减7400万吨的中期目标,清洁供暖工程实施力度很大
  随着北方地区的深入推进,清洁供暖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城镇大多进入扫尾阶段,农村开始起步。与此同时,清洁供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取暖成本居高不下、财政补贴压力大、企业投资回收慢、工程和产品质量存在隐患等,农村供暖成为难啃的“骨头”。2019-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作新增量约一半在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和电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需要大量投资,前期财政压力大,气源也难以保障。另外,农村房屋结构普遍简易,保温效果差,建筑能效较低,清洁供暖往往要先进行房屋保温节能改造。受成本及生活习惯影响,收入低居民很难承受电取暖或气取暖高额费用,对政府补贴退坡心存忧虑,农户使用意愿较低,推进难度较大。
  政策导向仍需完善,地方改造应科学推进
  报告梳理汇编了近200条2016-2019年中央及重点地区清洁供热相关政策和规划,从“煤改气”到“因地制宜”,从“污染物排放最少”到“运行成本最低”,从农村“煤改电、煤改气”面临“双高”到“生物质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清洁供暖政策不断调整体现了民生为本的政策导向。报告也指出,虽然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专门规划和相关政策,但各地推进、热源占比、技术路线等问题,并未形成共识。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经济、智能”的供热系统为发展目标;并将建筑节能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提高供热效率;完善补贴政策,形成长效机制。
  调研发现,清洁供暖工程实施中出现政策执行走样、传导机制效率低下等问题。自2017年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以来,相关城市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清洁供暖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统一协调工作。然而,由于传导机制效率低,经常出现政策刚传达到基层又下发新政策的情形,政策变化快成为实施难的重要原因,基层群众没有收到清洁供暖的预期效益。
  报告指出,要分类施策,持续推进清洁供暖工程,在加强顶层设计基础上,各地要制定推进计划,制定好实施“工程图”,相关规划论证应有当地能源主管部门和电力、天然气等相关企业参与,以保证热源供应可靠性、稳定性;清洁供暖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可行性,也应当委托第三方进行专业评估;既要杜绝“大干快上”,又要力求精准高效,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可持续运行;要坚持科学供暖,采取正确办法推进“双代”工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积极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浅层地热能、污水/河水源热泵、空气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
  清洁供暖要因地制宜 南方供暖应提上议事日程
  报告从标准、地区、案例等方面介绍清洁供热的实际情况。清洁供热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需要行业标准与服务认证引领。CHIC及清洁供热相关机构支持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北京信标认证有限公司(BBC)开展清洁供热服务认证工作,旨在通过开展清洁供热服务认证,贯彻落实国家清洁供热政策法规,规范清洁供热服务标准,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从而推动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报告指出,高效清洁热源和实际供热技术选择,是完成清洁供暖目标的首要工作。“秦岭-淮河线”划分了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直以来也作为是否采用集中供热的判断依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对冬季供暖的需求不断增长,南方清洁供暖呼声大增。从气候特征、能源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分析,夏热冬冷地区清洁供暖不应该照搬北方集中供暖的模式,而应采用多元化的清洁供暖方式解决,集中供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在“清洁供热”要求下,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供需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供暖,未来规划的清洁供热技术如何,需要结合地区特点确定。供热技术发展与各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完善,使我国开始进入从传统热源供热到多热源联网的过渡期。不同的热源在特点、利用方式以及调节方式上都不尽相同,合理选择与配置热源将是未来热源规划的重点与难点。清洁供暖不仅仅是简单的“煤改电”或“煤改气”工作,而应是充分结合当地的负荷特征与资源禀赋,以及规划项目工程的经济成本因素来统筹权衡。
  报告综合技术先进性、示范引领性、效益综合性及前景广阔性等指标选择8个典型案例,分析清洁供热项目实践的可行性。我国清洁供热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案例涉及到的清洁供热技术包括天然气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工业余热供热技术、地源热泵供热技术、太阳能供热技术、生物质能供热技术、电供热技术等,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实现了清洁供热的综合效益。报告指出,要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于清洁供热,如在技术选择上,随着“削减燃煤、清洁供暖”的工作全面铺开和深入开展,尤其是“煤改电、煤改气”面临投资、运营成本出现“双高”及气源短缺,燃气管网、电网线路扩容等难题的出现,“煤改电、改气”不宜“一刀切”,就地取材、利用生物质供热应成为替代农村部分散烧煤的优选。
  专家学者指点迷津 预判产业发展方向
  报告撷取7位清洁供热行业著名专家的观点,展示专家视野下的清洁供热未来趋势。重要观点包括,宏观政策方面,未来能源发展朝“两化”方向演进,即“去碳化”、“数字化”,工作目标和治理策略应该因时而变,结合实际科学规划;供热模式方面,热电联产是解决城镇清洁化供热的有效方式,大温差供暖为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技术保障;能源利用方面,以工业余热、生物质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代表,注重散煤治理与煤炭清洁化利用,突出了热能在清洁供热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基于产业发展现状和能源供应现状,对清洁供热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判:一是热源上多元互补,效率优先;二是区域上因地而异,需求导向;三是企业上错位竞争,走向融合;四是市场上创新驱动,前景广阔;五是政策上由点及面,重视运维。报告提出的建议有:一,政府决策应兼顾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不同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制定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建立监督、考核供热系统整体能效,加强市场监管;二,地方要用好国家政策,承担社会责任;三,要畅通产业循环,延伸产业链条;四,要关注颠覆技术,优选技术路线,技术是清洁供热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实现清洁供热工程推进的可持续。
  报告由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组织编写,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作序,周宏春研究员担任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节能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参与编写。报告全面总结分析了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现状、主要特征,并预判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可以为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决策参考。

注:本文章转载自 CHIC清洁供热产业,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