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峰博士:让光和热变成昼夜不停的电流|格致论道“碳”索之路

时间:2022-06-27 18:37来源:中国科普网
  6月25日,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双碳专场“‘碳’索之路”活动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大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庆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清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书丽、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应邀前来,分享他们在二氧化碳精算、工业减排、清洁煤炭、碳卫星监测、生态固碳、太阳能热发电和二氧化碳制淀粉研究中的科研故事与求真精神。
  活动中,朴世龙院士将讲述如何计算生态碳收支、摸清中国碳家底,朱庆山研究员将揭晓中国工业的低碳重塑之路,吕清刚研究员将展示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的最新成果,刘毅研究员将讲述中国碳卫星如何洞悉全球碳足迹,牛书丽研究员将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球生态系统碳汇的变化,王志峰研究员将解读太阳能光热发电在未来电网中的重要意义,蔡韬研究员将带领观众了解如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人类所需的淀粉。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
  七位嘉宾将通过演讲的方式,围绕我国“双碳”战略,讲述他们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经历,体现研究过程中的使命与担当,展现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突显科技创新与技术发展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在圆桌环节,各位嘉宾将以“科学谈‘碳’”为主题,通过圆桌对话的形式,就“双碳目标如何确立”“如果不减排地球会变得怎样”“如何让公众支持并参与碳中和”等问题进行探讨,回应大众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关切,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
圆桌环节(主办方供图)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我国已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主要目标包括研究提出科技发展路线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突破关键核技术,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支撑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建成创新人才高地,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为了让更多公众了解科技支撑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特别推出双碳专场演讲活动,邀请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登台分享他们在双碳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经历和感悟,提升公众对双碳相关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青少年参与双碳的兴趣,为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埋下火种。
  王志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主要从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设计,太阳能高温集热系统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聚光与吸热系统耦合设计,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评价理论,太阳跨季节储热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提出了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崇礼县建设2022年零碳奥运专区的建议,以及通过跨时间尺度的太阳能集热/储热为主解决崇礼全域建筑采暖的整套技术路线。荣获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杰出贡献奖,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IENSA)年度人物等。

注:本文章转载自中国科普网,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