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值得铭记的奋斗岁月,写下难以忘记的时光。国家光热联盟理事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以《他,在云师研究“太阳”!》为题,记录了李明教授严谨治学、潜心研究、敢于创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优秀事迹。
“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不仅可以用来发电、发热,还能用来制冷等。”谈及太阳能,平时不善言谈的李明教授眼里迸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太阳能利用历史。我国太阳能利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周朝,聪慧的古人便学会了用阳燧向日取火,但将其作为能源和动力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就开始了太阳能技术利用的研究和推广,而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从1971年起即开展太阳能及新能源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以科技支撑了云南省太阳能利用推广与普及,是国内最早开展太阳能研究的单位之一......
1991年,李明从上海理工大学动力系流体机械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期间,他常向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老教授们学习请教,一同探讨太阳能开发与利用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他深刻意识到,未来太阳能开发利用大有可为。于是,在云师大任教6年后,李明选择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攻读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为太阳能制冷。获博士学位后继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开展太阳能利用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获国家留基委资助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太阳能热发电组进行访学。
2000年1月,获博士学位的李明在与时任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熊若慰教授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中初次接触到民主党派,认识了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主要由文化教育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李明谈到,当时就对民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000年8月加入民盟后,李明秉持着“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民盟优良传统,踏上了为中国太阳能产业添“光”加“热”的科研道路。孜孜不懈的学术抱负与人生追求,使他历任民盟中央委员、省政协委员、民盟云师大委员会主委以及云师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科技处处长等职。
释放能量,让太阳造福更多人
2013年9月3日,由中国和老挝两国科技部领导,云南省科技厅推荐与监督实施,云南师范大学、老挝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共同建设的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落户我校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并通过申请及答辩获科技部立项支持。实验室围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这条主线,以技术转移与联合研发创新为重点,以实施产业化与示范应用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为内核,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和全球可再生能源创新网络。
“当时老挝没有太阳能利用的专业人才,科研力量、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而我们已经有50余年的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研究积淀。”作为联合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李明带领团队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老挝人民对于新能源的渴望,但苦于没有技术和人才。
老挝首都万象市的国家妇女儿童医院对于热水的需求量很大,但因电力不稳定,热水供应难以保障,手术中经常会碰到停电无热水供应的情况。联合实验室选择将这所医院作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利用示范区之一,经过现场反复勘察,从中国装运设备,全程参与设备安装,手把手教授设备使用方法,医院终于装上了稳定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老挝国家妇女儿童医院1套8吨热水空气能+太阳能热水系统
万象省孤儿学校太阳能供热系统解决师生热水供给
承担科技部太阳能开发与利用国际培训班
在老挝万象建成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老联合实验室部分场景
联合实验室建设以来,极大改善了老挝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卫生条件、填补了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空白。在10年的跨国合作之路上,为老挝培养了数十名可再生能源领域高端复合人才,在老挝建成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利用实验室、太阳能产品利用质量检测中心等,建成了20余个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下能源与环境协同双赢。研究团队所开展的建设成效获得老挝科技部授予的终身重大科技成就奖,联合实验室也成功入选“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
“科学技术只有和当地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产生持续改进的良好效果。”在李明看来,科学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从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并从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成果。科技应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联合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专业实验室建设、示范系统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国际联合开发研究、国际论坛影响等方面的成功,让李明觉得自己和团队所走的每一步都极其有意义。
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李明与其研究团队积极投入到香格里拉藏区研发高海拔地域大温差环境下的高效可再生能源烘干系统,让太阳能助推乡村振兴。释放自己的能量,让太阳能走出实验室,造福更多人。
供热制冷,让太阳创造更多可能
在一堂太阳能吸附制冷的课上,李明讲到太阳能热量的变化时,会指指窗外的阳光,同学们跟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夕阳倾洒而下,温柔地包裹着校园的一草一木。
“我们都知道双碳减排,如果太阳能发热制冷技术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我们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有重大意义。”谈起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李明仿佛成了一个炫目的太阳,向周围源源不断地发散着光芒。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可以用来发电、供热,但我们其实还能用太阳能来制冷。”围绕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利用,李明与团队依托太阳能研究所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供热与制冷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致力于太阳能供热与制冷研究,力争在太阳能辅助多能互补供热采暖、太阳能—热泵耦合高效干燥、太阳能光伏制冷及冷链应用、蓄冰储冷及高效储能材料研究四个特色优势研究方向持续创新、取得新突破。
近5年来,围绕太阳能供热和制冷利用,实验室课题组承担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2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实现用光伏蓄冰代替光伏蓄电。在今年4月份的第八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上,李明代表研究团队作了题为“储能技术在太阳能供热与制冷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他迫切希望储能技术的发展能推动太阳能在供热与制冷上的广泛应用。
目前李明在此领域收获了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太阳能建筑节能、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太阳能供热制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东南亚国家及香格里拉藏区藏药干燥、西部地区建筑节能推广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并在昆明、香格里拉、红河等不同地区开展了工程示范。
云南师大太阳能供热与制冷创新团队
“坚持学习,不断创新。”秉持着这样的科研态度和人生准则,李明及团队正在让太阳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严谨治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看文献不能只看热闹”“专攻一门精一门”,课堂上李明金句不断,他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到实践中去碰撞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很多情况下同学做完实验随手一放就过去了,虽然开展了实验工作,但缺乏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归纳出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李明鼓励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展实验,将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李明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将传统工科课程如《工程制图》《动力机械》等与《现代计算机教育》《环境保护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工程图形学》《可再生能源利用导论》《能源环境导论》《风能工程》《数值传热学》等10多门课程,并将双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长期奋战教学一线,李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太阳能利用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
“严谨治学”是学生对李明一致的评价,也是李明在科研、教学中的长久习惯。在课堂上,李明是严格的教师,他认为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认真、严谨、细致的习惯,这样到了关键时刻才能不出错。“没有老师、学生之分,我们共同来探讨、完成每一个项目。”在研究团队中,李明把自己摆在“参与者”的位置,每周都会和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感兴趣的研究话题。在他看来,老师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名学习者。
“学习是为了什么?现在国家的各行各业都还有许多核心技术需要我们去攻克,知识分子身上的担子还很重。”李明不认同当下社会有些人将专业简单划为“好或不好”,他认为无论哪个专业,都有它所要研究解决的时代问题;无论哪一个专业的科学研究者,都应找准定位,瞄准方向,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作为科学研究者,开展科研工作、搞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问题。”秉持着“育才先育人,树人先树德”的教育理念,李明在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地告诉学生们:大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主动走出“象牙塔”,投入到社会建设当中去,要用自己的肩膀,托举起民族复兴的明天。
他是“发光”的科研工作者,是“发热”的人民教师,是“积极作为”的优秀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科研创新一线,李明及其科研团队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和抱负,为提高我国在太阳能开发与利用科技水平、扩大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而努力。
注:本文章转载自云南师范大学,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