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良师,找到兴趣,发挥特长,逐梦太阳能陶瓷——郭东博士

时间:2025-01-25 18:39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身特长,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一步。郭东,这位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北大学联合培养,并以成绩优异毕业的太阳能陶瓷博士,背后的“伯乐”功不可没。
人物小档案
郭东,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生,师从刘汉涛教授。2021年7月,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联合培养,师从王志峰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太阳能高温陶瓷窑技术。在王志峰老师的指导下,攻克了非均匀高密度能流下脆性材料的热应力控制、温度调节以及高空气过剩系数条件下陶瓷釉面玻化等技术难题,研制出由超高精度柔性太阳能聚光器和四自由度实时控温陶瓷反应器等关键部件组成的太阳能高温陶瓷窑,实现了陶瓷在均匀受热与高精度控温条件下的快速烧结。2022年4月,烧制出全球首批太阳能陶瓷器皿,实现了陶瓷烧成过程的零碳排放。同年11月,太阳能陶瓷被生态环境部选为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展品。
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已获奖项有:“中广核新能源光热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创新大赛特等奖、“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分项赛一等奖。
图:全球首个太阳能陶瓷工作室成立
 
盲审全A,郭东同学成绩优异
郭东同学的博士论文盲审评阅结果揭晓,三个专家一致给出A等评价,而此前他的论文还得到了Cell子刊iScience期刊的青睐,免费(3600欧元的论文版面费)刊发。这是对他学术研究的极高认可。在这场太阳能科技的马拉松中,郭东同学前程跑得慢,后程跑得快,而且跑得稳,最终冲线,赢得了这场知识与智慧的竞赛。
图:郭东同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是郭东同学数次从绝望到希望,再到惊喜的砥砺前行之回报。
迷茫中探寻兴趣之光
郭东回忆起自己刚踏入科研大门时的迷茫。“那时的我,对未来的方向并不清晰,只知道对机械工程有一定的兴趣,但具体要往哪个细分领域深耕,毫无头绪。”在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攻读博士期间,他跟随刘汉涛教授学习,虽然学业进展顺利,但内心的困惑始终如影随形,到了博三,仍困在这团迷雾中不能自拔。
为了帮助郭东解答迷惑,刘汉涛老师亲自带郭东外出参观学习,分别去往内蒙古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地,刘老师发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具备全球一流的实验平台,一方面,符合郭东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这里的老师均从事太阳能热利用方向研究,具有很好的科研氛围。因此,刘汉涛老师联系到王志峰老师,表明想让郭东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联合培养,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踏踏实实做点工作,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郭东回忆说:“当时,刘汉涛老师非常担心我毕业的问题,多次找到我,想让我去北京学习,给我做思想工作,当初还不理解刘老师,等到毕业那一刻才明白了刘老师的良苦用心!”随后,王志峰老师回复说:“郭东需要先进行面试和考试,顺利通过的话,可以过来学习”。顺利通过王志峰老师的面试和考试之后,郭东终于获得了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学习机会!
为此,郭东特别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在来北京后的几个月,他广泛了解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热利用研究部的研究方向,积极寻求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太阳能高温热利用技术,瞬间被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创新空间所吸引。
图:(左起)王志峰老师、郭东同学、刘汉涛老师
因材施教点亮科研之路
木铎新声,弦歌不辍。当郭东带着对太阳能热利用的浓厚兴趣,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联合培养时,遇到了他的伯乐——王志峰研究员。王志峰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郭东的潜力和对这一领域的热爱,很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偏弱的数理和专业课基础,为他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以动手为主,理论分析为辅。
图:郭东同学与王志峰老师(左)
“王志峰老师首先让我深入调研太阳能高温陶瓷窑技术的前沿动态,了解行业痛点和技术瓶颈。”郭东回忆道,“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研究方向,那就是攻克非均匀高密度能流下脆性材料的热应力控制、温度调节以及高空气过剩系数条件下陶瓷釉面玻化等技术难题。”
在王志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郭东开始了艰难的科研探索。从理论学习到实验设计,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但王志峰老师始终耐心陪伴,给予他充分的支持和鼓励。“每当我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时,王志峰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延庆基地,亲自陪同我开展实验,帮我分析问题、调整思路。他还会根据我的课题进度和自身特点,适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郭东道。
为深入理解陶瓷技术和文化,拓宽郭东的视野,王志峰老师还请中央美院老师专业授课,并在百忙中和郭东一起听课。每堂课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半,每周一堂,上午理论,下午动手捏陶瓷,烧陶瓷,30多堂课师徒俩竟然没脱一节课,让郭东亲身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也同时看到了在太阳能领域功成名就的老师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是怎样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扎扎实实做的。“那段时间,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被陶艺之美所吸引,可以忘我地沉浸在课堂上,艺术的灵感与科研的严谨思维在脑海中不断碰撞,为后续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郭东感慨地说。
越努力越幸运
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郭东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他两次陷入绝望,甚至差点患上抑郁症。“第一次是在从中北大学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过渡期,面对全新的科研环境和更高的要求,我感到无所适从。第二次是毕业前一年,研究遇到了重大瓶颈,似乎怎么也找不到突破口,毕业都成了奢望。”郭东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沉重。
正是在王志峰老师的悉心引导和因材施教下,郭东克服了内心的焦虑,逐渐找回了信心。一方面,“王志峰老师总是告诉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鼓励我发挥自己动手能力强的特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他还指导我调整研究方向,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思路付诸实践,最终让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方面,王志峰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我影响很大,不管项目困难多大,老师总是微笑面对,积极协调各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早出晚归已成为家常便饭。作为学生的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更多的是被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所感染。因此,我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图:太阳能陶瓷烧制过程
图:太阳能陶瓷窑
在不懈努力下,郭东终于攻克了所有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太阳能高温陶瓷窑,并成功烧制出全球首批太阳能陶瓷器皿,实现了陶瓷烧成过程的零碳排放。这一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认可,还被生态环境部选为第 27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展品,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层面的认可和重视,让太阳能陶瓷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当谈及博士论文盲审全 A 的优异成绩时,郭东谦虚地表示:“这离不开刘汉涛老师、王志峰老师的全力托举,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的支持。特别是老师们的因材施教,让我在兴趣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顺利完成了学业。”
励志:将中国太阳能科技推向世界
如今,顺利毕业的郭东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谈及未来,他满怀憧憬:“我希望能将中国的太阳能科技带到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实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郭东非常庆幸,他幸遇刘汉涛老师和王志峰老师这两位良师,并在他们的悉心引导下,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因此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郭东将继续怀揣热情与智慧,在太阳能陶瓷领域创造更多奇迹!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