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第四届理事长

时间:2019-04-26 13:52来源:国家光热联盟

  王志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首批特聘核心骨干研究员,国际能源署太阳能热发电和热化学组织(IEASolarPACES)副主席。
  长期致力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设计,太阳能高温集热系统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聚光与吸热系统耦合设计,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评价理论,太阳跨季节储热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编写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1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90余项。
  主要创新性成果:
  1、提出了太阳能热发电的核心科学问题是非稳定光热电过程耦合,并得到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的支持。指导建立了四代太阳能热发电集热发电体系。
  2、主持了我国首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的立项、研究、设计、建设、调试和运行。
  3、系统地研究了太阳能热发电的光学和热力学规律,凝练出以传热介质耦合系统发电效率为分代指标的方法,提出了2010-2030年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路线图,清晰了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发展途径。
  4、建议设立张家口祟礼2022年零碳奥运专区,并针对该地区用能特点,提出了以储热和多能互补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2015年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崇礼“低碳奥运专区”。   
  5、发起创立了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推动了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和电价出台做了长期多层面的工作。
  1)2005年-2012年,针对DSG水介质吸热器的多相流传热特性,提出了聚光器设计和聚光场设计的准则和方法,井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主持了我国首座MW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的立项、研究、设计、建设、调试和运行,从零起步突破了定日镜,吸热器,储热器等关键装备,并集成了全套系统,该系统2012年运行发电,是亚洲首座塔式电站;至今为止已经建立了从常温太阳能采暖,400℃-1050℃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的实验和实证平台,为北京市发展太阳能科学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得北京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太阳能热发电研究基地,经过10年时间创立的延庆太阳能热发电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到600人次以上,为北京市树立了引领新能源发展的良好形象,为北京市中小学和大学提供学生绿色能源教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场所。
  2)2012年-2016年,在863计划的支持下,领导了我国首套MW级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建设,该项目中的技术对2018年中广核太阳能50MW商业化电站的技术起到了支撑作用。
  3)2011年-2018年,在该理论指导下用普通合金钢替代Incolon800合金钢研制了高温熔盐吸热器,使吸热器成本大幅度下降,该吸热嚣运行至今,为提高太阳能熔融盐吸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2012年开始,进行了700℃以上吸热器的研究,提出了采用带有柔性吸热面的吸热器来解决高温和威力问题,建立了颗粒吸热器和球流吸热器,吸热器温度达到950C以上。
  5)2015年-2016年,通过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推动了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电出台,为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走向商业化起到很大作用等。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