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基础设施生产及运行水平,优化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及应用技术,提高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智能化水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月26日,由爱能森控股有限公司主办,包括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PGO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和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支持的“智慧能源产业创新系列论坛·宿迁”,在宿迁成功举办。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省、市、区县主管领导,国内能源、节能服务和物联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200余人应邀参会。
论坛以“光热发电与智慧能源”为主题,嘉宾围绕智慧能源热点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导蔡茂林教授主持会议,原国家能源局国际司司长邹逸桥、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申长江、宿迁国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玉华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致辞。国家能源局规划司规划处处长刘建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苗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太阳能发电项目首席科学家、原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湘等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特邀的行业内专家包括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秘书长刘晓冰等就智慧能源的创新、发展等热点问题深入面对面交流;主流媒体代表就相关热点问题对与会专家进行了专访。
爱能森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以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贵公司承建的宿迁光电科技中心为案例,向与会代表分享了爱能森控股有限公司在智慧能源领域的创新与探索经验。宿迁光电科技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占地83亩;包括一座15000㎡的光电科技中心主体建筑、一座131m的景观塔、200k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488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30MWh低熔点四元盐储能调峰系统、1044kW制冷及835kW制热热冷联供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组成。项目设计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集能源供应环节、能源输送、能源使用、能耗统计分析、节能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身,通过预测、监控、调配,管理能源的智慧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大楼的低碳、零碳排放理念。
该示范项目通过光伏、光热、谷电及储能等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的联合运行,并利用智慧能源技术根据实际需求调度能源分配,解决能源供给与能源输出不匹配的问题,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能够为风电、光伏、光热、谷电利用等清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为新能源替代基础电力,为探索智慧能源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示范,从而推动全社会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各专家及与会代表对于宿迁光电科技中心项目及爱能森在智慧能源领域进行的探索、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
出席论坛的各界代表积极进行提问,与专家交流沟通,思维和观点充分碰撞,这是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能源领域交流论坛。
宿迁光电科技中心简介
宿迁光电科技中心是为了满足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产城融合的规划建设理念,充分展示以光电产业为龙头的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晶,响应国家号召,逐步打造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宿迁市经济开发总公司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中心新建一座光电科技中心。由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承建项目的核心部分,包括: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熔盐储能调峰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项目于2013年3月规划设计,2014年4月确定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经过两年不断的努力设计、建设,于2016年11月24日成功产汽,并于2016年12月16日下午14点成功发电,是全球领先的低熔点熔盐储能在光热电站的应用项目。
项目总体包括200kW塔式光热发电系统、488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30MWh低熔点四元盐储能调峰系统、1044kW制冷及835kW制热热冷联供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在一个项目中将能量的生产、储存、使用和调度结合在一起,通过可视化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展示,直观反映出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户能源数据的可追溯能力。同时,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这个具有自学习能力的系统将逐步优化,最终实现“零碳”与最大利用效率的均衡。项目的相关技术在全国乃是全世界都是首次应用,是城市建筑与光热发电相结合的典范项目,也是集光热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调峰、热电冷联供、智慧能源管理一体化的项目。
据悉:在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深圳爱能森克服了多重困难,最终实现了项目的成功运行。该项目将电站与景观充分融合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光污染”等问题,还需充分考虑项目的占地,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良好的规划、设计、布局实现单位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一是设计及施工难度大;二是系统设计难度大,所用设备大部分为非标设备,需要根据系统要求量身定制,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系统各部分的耦合性;三是目前国内及全球尚无可借鉴的项目经验,系统复杂,国内外无参考案例,复杂程度大,引入谷电,克服宿迁太阳能辐照偏弱的问题,确保能量输入与能量需求平衡,最终实现能量的梯级应用,确保效率最大化。
(董清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