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以主持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

时间:2018-01-08 17:44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图:左起:苏光辉 郑庆华 郭烈锦 陶文铨孙军 赵玉龙 赵钦新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西安交通大学(下文简称西交大)主持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其中,西交大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其主要完成人为:陶文铨,何雅玲,王秋旺,何茂刚,唐桂华,屈治国,李增耀,曾敏,李印实,赵存陆,刘迎文,陶于兵,张剑飞,杨卫卫,陈黎。
图:西交大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
  “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郭烈锦,敬登伟,沈少华,苏进展,刘茂昌。
  项目简介
  面向基础研究及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热能的高效清洁利用,在热质传递与流动问题的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高效低阻气体及液体换热技术、国防高效热防护技术及装备研发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
  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速度与压力耦合的全隐稳定的宏观算法体系,攻克了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与高精度不能兼具的国际难题;首次构建了多尺度传热的问题计算框架体系及耦合算子;突破了“气体阻力增加必大于传热强化”传统理念,开发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效低阻气体换热设备;突破了“依靠流体的速度大小及其方向的突变”强化传热的传统理念,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单壳程/多壳程连续螺旋推流强化技术;构建了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超级隔热材料性能预测模型,指导新型超级隔热材料的设计,使隔热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了大型舰船上的新型隔热冷却装置,可大幅度提高其寿命。
  该团队经过 20 年的发展,形成了“勤奋进取、求实融洽、个性发展、科教融合”的团队文化,重视基础研究,聚焦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成立了“新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利用中的热流科学 111 创新引智基地”“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承担了国家 973 计划、86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总装备部重大专项及海军装备预研加强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及企业委托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获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2006年共发表SCI论文 759 篇。
  出版著作25部(英文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80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45项。
  在热质传递数值模拟及强化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应用到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杭氧换热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2、国家自然科学奖
  1)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
  主要完成人
  孙军,刘刚,张金钰,余倩,单智伟
  项目简介
  针对金属材料强度与延韧性之间本质存在的倒置关系难题,在具有三种典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材料中发现了其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及其耦合对强韧化作用的新规律和新机制,为提高其强韧化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一流期刊发表的8 篇代表作被SCI 他引558次。2 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1 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并被收入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编写的3 部学术专著。
  包括国际断裂大会50 分钟大会主旨报告在内的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0 次。获国际权威学者在Nature Materials上正面专题评述2 次,并被Nanotoday,NPG Asia Materials等专题正面评论3 次。部分成果入选2010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欧美等国院士和本领域国际权威学者指出:该项目“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的直觉”“为同步提高合金强度与延韧性提供了有效途径,是一个非常好的、精致巧妙的、典型的范例”“提供了学界所一直追求的高强韧性能组合”。
  2)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
图:“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项目主要完成人郭烈锦(右二)
  主要完成人
  郭烈锦,敬登伟,沈少华,苏进展,刘茂昌
  项目简介
  太阳能能流密度低、分散、不连续不稳定,大幅度提高直接太阳能光氢转化效率是研究的核心目标,也是世界级热点难题, 其关键科学问题是非稳态太阳辐射能在制氢反应体系内的集储传输转化机制、多物理场耦合的多相连续流和制氢化学反应机理及其能质流时空多尺度匹配规律。
  该项目通过研究太阳能到氢能整个传输转化过程中反应体系-相界面-催化剂颗粒三个层面及其之间的能质流动和传输、转化和反应、及其互匹配机制,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光氢转化效率的新理论新方法,实现了能质高效低阻传输、吸收、集储和转化。
  项目8 篇代表性论文中 6 篇入选 ESI、 SCI 他引 1113 次。
  相关核心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 项, 制定国际上首部关于光催化制氢量子效率和能量效率计算的国家标准并颁布实行 5 年。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两期 973 项目均以优秀结题。
  相关理论及发现促进了多相流光催化化学物理新兴交叉学科分支的形成和发展。成果被欧美加澳中日等多国院士及学者在 Chem Rev、Nature 子刊、Nano Lett、Energy Environ Sci 等广泛引用。
 

注:本文章转载自西安交通大学,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