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迈向供热新时代—2023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在雄安新区召开

时间:2023-11-13 18:29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11月11日~12日,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中国制冷学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内蒙古旭宸能源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关村新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服务中心承办的2023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大会在雄安新区温德姆酒店召开。大会以“迈向供热新时代 绿色发展添动能”为主题。
大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视频致辞
  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地热能利用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地热储能作为巨大的天然能源储库,最适宜在多能互补系统中承担蓄能和实现热能稳定输出的功能,可以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储蓄起来,实现高效规模化跨季节储能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克服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孔涛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孔涛副局长表示,热烈欢迎可再生能源供热相关行业代表来到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在全方位全领域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面,雄安新区已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在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雄安新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地热能供暖面积已达到约800万平方米,预计明年还将投用约1,300万平方米。雄安新区也正在高质量地推进乡村新能源发展,推动微电站、微储能、微能网的有机融合和模式创新等。希望各位代表也能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发展城市典范贡献力量。
水电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姜海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姜海副院长代表大会联合主办方发言时表示,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鼓励倡导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形势下,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成为我国完成非化石能源利用目标、建设清洁低碳社会、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热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与发展空间,随着国家不断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供热技术不断研发创新,标准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相信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热事业一定能更进一步,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一份力量。
国家光热联盟理事长王志峰
  国家光热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代表主办方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他介绍,国际可再生能源供热大会已召开第三届了(第二届线上),非常感谢太阳能光热+利用企业旭宸能源的大力支持。对比前两届发现,本届大会嘉宾阵容更强大、政产学研用交叉性更强,国际化水平更高,可再生能源相关专业的专家更多。他希望行业能够凝聚共识,开展深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合作交流,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迈向新的发展时代,再创辉煌。
大会现场
  聚力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能级。大会开幕上午,来自政策研究、顶层设计、投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丹麦驻华使馆代表等数位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报告中表示,新型能源体系的“新”体现在能源结构新、系统形态新、产业体系新、治理体系新、体制机制新、监管方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先立后破、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坚持清洁低碳、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约优先、努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坚持多能互补、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坚持数字赋能、提升能源产业数字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发展集中及分布式能源;坚持乡村振兴、积极推动乡村能源革命;坚持需求导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坚持监管创新、加快监管体系能力现代化;坚持清洁供热、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以翔实的数据分享了我国全口径热力消费量研究工作的初步成果,介绍了全口径热力消费量的研究方法和测算结果,分析了全口径热力消费量的分用途构成(民用热水、建筑供热制冷、工业热力和工艺用热)和分气候区分布。不同品质热力的零碳低碳替代技术不同,报告分析了不同品质热力的低碳零碳替代技术,其中,中低温热力的零碳技术成熟,但高温、超高温热力的低碳技术方案尚需研究,工业窑炉的替代技术和路径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难点。供热行业的减碳脱碳需要生产端和消费端共同发力推进。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规划部、新能源事业部主任李来龙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规划部、新能源事业部主任李来龙分享了《华能集团新能源储能及供热领域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报告认为,储热及供热技术的发展,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长时储能调峰需求的有效手段。近阶段新能源消纳的关键点要充分发挥常规机组调峰能力、创新新能源消纳途径和技术。华能在储能、火电调峰供热、可再生能源供热等领域已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报告建议,坚持多元化的新型储能发展方式;高度关注电站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智慧运维系统建设应用;促进传统调峰方式与储能协同发展,深度挖掘现有机组调峰潜力;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兑现储能、调峰价值;积极探索风电、光伏和蓄热技术耦合应用;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
  王志峰研究员的《太阳能水体跨季节储热示范系统集成及运行》报告阐述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六年来专注于低成本太阳能跨季节蓄热及源储荷协调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太阳能跨季节储热的经济性。协同达华集团建立了示范系统,至今已稳定运行了3个采暖季。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能源组行业参赞Allan Bertelsen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能源组行业参赞Allan Bertelsen先生介绍了《中丹清洁与可再生能源供热合作》情况。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供热可持续发展,需从国家框架上进行立法和监管框架,要有全面长期的供暖规划方法;加快实施地方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热项目发展支持计划,以优化产热和有效产热服务最终用户消费。今年3月,水电总院与丹麦能源署、联合国环境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合作共同建立了中丹清洁与可再生能源供热合作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明佳作了题为《储能技术在异质能流系统中的应用及动态调控方法研究》的报告
  感知行业发展新风向,探索产业创新融合。两天的会期,来自国家宏观政策和顶层设计、高校科研院所、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和设备、储热供能,以及建筑、油气等终端热能需求单位的50多位嘉宾进行了报告交流,探索加速实施可再生能源供热应用,迈向供热新时代的路径。
国家光热联盟秘书长杜凤丽
  和合共生,再启新程!国家光热联盟秘书长杜凤丽在闭幕致辞中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加迫切。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中都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推动能源、工业、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科技部A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光热联盟积极搭建产业技术交流平台,汇聚行业中坚力量,希望能够和广大行业同仁共同推动包括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发展和更大规模应用,支撑引领可再生能源供热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相信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本届大会由中国制冷学会新型储能技术及综合能源系统工作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以及国家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协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季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热利用专委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季杰主持了大会开幕议程。中国大唐集团雄安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万勇,大唐新疆发电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冷耀军,内蒙古新源光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江,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仲继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如竹,教育部太阳能发电与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代彦军,丹麦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樊建华,同济大学教授臧建彬,大连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建筑能源研究所所长张吉礼,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李德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石油规划设计部原副总经济师朱兴珊,青年长江学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登甲,内蒙古旭宸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甘肃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邵继新,中国石化新星新能源研究院战略规划部主任黄嘉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王敏,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能源经济主管董毅荣等来自政学企研用代表220多人参加了会议,为新发展格局下赋能能源、工业、建筑供热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迭代升级展开了交流讨论。
  大会瞬间: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