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丹麦科技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季节性储热技术大会”在线上成功举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志峰担任大会主席,丹麦技术大学教授樊建华担任共同主席。来自丹麦、奥地利、中国等国家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关村新源太阳能”视频号进行全程直播,来自全球业界相关单位代表近2000人次参会。
会议共有9个报告,系统介绍了全球季节性储热重大项目、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等,探讨相关理论方法、研究进展、技术创新突破、和解决方案。
在季节性储热重大科研项目方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志峰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课题“太阳能集热储热多能互补零碳供热”示范情况,并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团队在水体储热性能分析、承重型顶盖、低成本防渗材料与储热系统集成、源网荷储系统控制、系统运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奥地利可持续技术研究所Wim Van Helden教授系统阐述了欧盟地平线项目TREASURE的立项背景、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工程示范计划、研究团队组织等情况,并就该项目未来与中方旗舰单位的合作交流模式进行了介绍。中国矿业大学高蓬辉教授就徐州地铁能源隧道示范项目的设计思路、换热与供热系统分析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在季节性储热系统运行分析方面,丹麦科技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Simon Furbo教授对丹麦70余座热站运行数据进行了全面梳理,系统阐述了丹麦在运行太阳能区域供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就丹麦太阳能区域供热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清华大学郭放博士介绍了清华大学项目团队赤峰市太阳能跨季节储热示范工程的实践经验和长周期运行情况,并就地埋管换热数值模拟、系统优化、工业余热与太阳能耦合地埋管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了介绍。
在基础研究方面,丹麦科技大学樊建华教授介绍了跨季节储热水体设计性能及其成本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分层器结构和运行参数对水体流场与温度场的影响,水体与顶盖、土壤耦合传热与相互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登甲教授介绍了热泵对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设计、储热水体设计及其经济性等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丹麦科技大学Ioannis Sifnaios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阚新妤博士研究生就地下水影响下蓄热水池系统热损失、太阳能跨季节储热系统源储荷一体化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深入交流。
在总结环节,大会主席王志峰研究员表示,非常感谢会议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原郭丰博士在统筹、组织会议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季节性储热是推动我国北方建筑、农业等季节性低品位用热清洁化,太阳能、工业余热、数据中心余热等综合高效利用,推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跨系统节能,提升系统能效并保障相关行业用能安全的核心技术,太阳能季节性蓄热技术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本次会议以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为核心,围绕全球季节性储热重大项目、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等进行全面研讨交流并分享经验,为可再生能源供热谋发展,为 “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增砖加瓦。
据了解,创办于2022年的国际季节性储热技术大会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我国及全球季节性储热及清洁供热领域高质量发展交流实践经验、分享成果观点的聚力平台。
王志峰教授作主题为《太阳能长周期储热供热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报告
Wilhelmus Gerardus Jacobus Van Helden 教授分享了《欧盟地平线项目-TREASURE研究进展》的报告
高蓬辉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能源地下结构的储-放热综合利用技术》的报告
Simon Fubo作题为《丹麦太阳能区域供热现状》的报告
郭放博士围绕《地埋管跨季节储热关键问题及应用》进行分享
樊建华教授作题为《季节性储热技术在丹麦区域供热中的应用》的报告
王登甲教授作题为《埋地水体蓄热太阳能区域供暖系统增效方法》的报告
oannis Sifnaios博士作题为《两个水体型储热系统的能量、㶲和分层性能对比研究》的报告
阚新妤博士研究生作题为《太阳能跨季节储热系统源储荷一体化控制策略研究》的报告
在线交流
搜索“中关村新源太阳能”视频号,可观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