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光热发电 支撑能源转型”——第十九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太阳能热发电分会在西安召...

时间:2024-08-18 16:49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8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西北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太阳能热发电分会”在西安召开。
在两天会期里,围绕“推进光热发电 支撑能源转型”主题,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德芳奖学金”获得者、行业权威专家以及领军企业分别就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学术前沿、科技创新、工程实践、产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与会代表聚焦电力市场化背景下光热发电与其它可再生能源多能融合发展,商讨如何充分发挥光热发电“用新能源调节、支撑新能源”的能力,支撑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太阳能热发电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志峰研究员在致辞中提出,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太阳能热发电支撑电网安全和关键技术的价值体现。
中国电建西北院副总经理肖斌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建西北院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将持续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促进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解决关键技术和工程难题,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青年才俊“分享”,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太阳能热发电创新发展
分会特邀太阳能热发电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分享了长周期稳定的钙基热化学储能、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及高温颗粒换热器、太阳能热化学制氢与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展等前沿成果。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生论坛“德芳奖学金”获得者及行业权威专家分别分享了各自在吸热器、熔盐、储热等不同方向的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这些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成果的突破,代表了太阳能热发电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加速迭代,将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太阳能热发电领域新质生产力锻造。
多领域专家“共话”,以多能融合促进太阳能热发电协同发展
本次分会还邀请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生物质能、热利用、光化学、氢能、太阳能建筑、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发电并网、储能、地热能、综合系统等专业委员会专家“共话太阳能热发电”。专家们从各自领域与太阳能热发电的联系出发,为太阳能热发电的多能融合发展提建议、找方向,研讨发展途径与可能模式,以“光热+”形式促进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应用多领域协同发展。
“产学研用”结合,以技术进步推动太阳能热发电高质量发展
太阳能热发电分会闭幕后,专委会部分专家、投资企业代表、产业界代表等共赴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就太阳能热发电不同技术路线发展、太阳能资源评估与预测、核心关键设备国产化、光热电站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风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达成了“产学研用”需要更深结合,以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系统集成商、设备材料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合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太阳能热发电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图:太阳能热发电分会部分参会代表赴中国电建西北院参观交流
组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谭天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副理事长郭烈锦,副理事长陈志敏参观中国电建西北院太阳能热发电展台
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剑春参观中国电建西北院太阳能热发电展台
更多阅读
今年8月,国家明确提出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作为大会承办方,中国电建西北院成立70余年来,始终践行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水电与抽水蓄能、新能源与电力、水利与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与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新能源业务的单位之一,截至2023年末,中国电建西北院完成的光热发电可研设计装机容量超400万千瓦,勘察设计装机容量75万千瓦,工程总承包装机容量55万千瓦,位居国内前列。截至目前,中国电建西北院承建的并网风电规模7565万千瓦,并网光伏规模5330万千瓦,稳居全国前列。
8月16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建西北院、西安工业大学等联合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大会组织了光伏、太阳能热发电、储能、氢能等16个专题60余场专业会1000多个专题报告交流,布置了10000多平方米专精特新创新成果展览,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专业的交流平台、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多样化的交流空间。来自国内外逾5000位代表参会,10位院士出席。
中国电建西北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尉军耀在第十九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中强调,西北院将持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科研、管理等综合优势,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与各合作单位精诚协作、优势互补、并肩前行,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不断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