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赞浙大岑可法院士的“煤”好人生,爝火燃回春浩浩

时间:2025-02-07 20:52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大型风光电基地”是展现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优势的重要舞台,推动“能源革命”,时不我待!
—岑可法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吾家吾国》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讲述他在能源领域耕耘一辈子为我国能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做出重要贡献的事迹。
岑可法院士用智慧点燃能源创新的火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很多电厂都换成了燃油发电。随着全球石油供应紧张,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岑可法院士大胆提出以水煤浆代替燃油,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攻克水煤浆的第一步是做煤油,但不解决煤油燃烧易爆的安全问题就无法在工厂里进行实验,岑可法院士带领团队紧急攻关三个月,终于获得比单独烧油更安全的煤油燃烧方式。消除了安全上的疑虑,工厂实验才得以继续。
油煤浆的科技攻关取得成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接下来用水替代油,以水代油成为岑可法院士的重点攻关目标。那时美国已经研制出水煤浆并开价千万,岑可法院士暗下决心,一定做出中国自己的水煤浆。他带领学生不舍昼夜地实验,终于在1982年成功混合出水煤浆。2009年,水煤浆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技术每年约为国家节约燃油250万吨。此后,岑可法院士带领学生们陆续攻克了与煤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难关,陆陆续续填补了国家多项技术空白。
随着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系统转动惯量的减少会降低电力系统对频率波动和电压波动的自然恢复能力,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太阳能热发电因具有“发电”和“储能”双重功能,并自带“消纳”和“调峰”优势,提供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转动惯量,对于改善电网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
在岑可法院士的引领下,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启了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探索之旅。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兆瓦级塔式太阳能高温集热储热与先进循环发电的试验平台。该平台占地1万平米,一期镜场包括100面定日镜,单面定日镜面积为20㎡,镜场聚焦热功率最大可达1MW以上。这一平台不仅为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还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为中国在该领域引领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岑可法院士的团队在光热发电技术上不断突破,为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提供高能级实验教学平台,肖刚教授团队搭建开放式共享共用网上虚拟实习平台——“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岑可法院士及其团队在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高温热化学储能材料及系统构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浙江大学肖刚教授团队承担的《支撑大规模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稳定发电的高温热化学储能材料及系统构建与示范》项目,成功建立了国内外首台套工业化应用装置并投运。
岑可法院士团队围绕塔式光热电站性能和效率的提升,积极研究高温高效燃气轮机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更高效和稳定的新型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多能互补技术及光热制氢等前沿技术等,以及其商业应用,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
图:岑可法院士出席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主办的“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
岑可法院士曾表示,太阳能是一个多学科、多方向的组合能源系统,包括光学、控制、材料学、发电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要集成为一个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这意味着它的复杂性更高,但太阳能热发电作为清洁发电行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们大家应该共同努力,要做到“分步走”:第一步,把太阳能布置在太阳光资源好的地方,形成大数据,使太阳能和其它能源都能互补,延长发电时间。第二,太阳能是由多个学科组成,所以它必须有各种学科本身的物理模型,运行模型,把这些模型综合考虑,进行优化,使得我们能全生命周期使用太阳能。第三,太阳能热发电的参数可以提高。因此,希望我们不仅仅是局部进行一个研究,而是研究多学科发展的太阳能发电集成能源系统,研究全生命周期的发电系统。
岑可法院士身体力行诠释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从煤炭起步,却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的未来。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的道路上,他带领团队披荆斩棘、积极创新。如今,太阳能光热发电已经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光热发电”,这标志着光热发电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法律层面的确认。期待光热人携手共进,协同创新,创造光热发电事业更加辉煌的未来!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