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强、杜小泽: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

时间:2024-10-11 19:56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
9月11~12日,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共同主办,恒基能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山东爱能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特别协办,中关村新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支持的2024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在甘肃省敦煌市成功召开。大会旨在推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进程,得到了来自政企学研用等多领域720多名代表的积极参与。
大会邀请了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杰青、焦树强教授和长江学者、兰州理工大学杜小泽教授作了题为《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的特邀报告。
报告表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主导能源。太阳能光热发电具有大规模、高效率的特征,可进行太阳能全光谱吸收与转化;基于传统热力学循环热功转换,发电效率随聚焦温度提升的原理清晰、技术成熟。而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甘肃酒泉光电储量近20亿千瓦,是全国最理想的光热发电建设区域之一,使酒泉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国家名片。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发电还将带动前沿储热材料、先进储热技术、高端输运与动力装备等众多新能源业态。
兰州理工大学作为甘肃省、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形成了太阳能热发电产学研校企合作的学科基础,一是建立从高温储热材料、前沿储热技术到先进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二是我国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成功研制核电主泵、各类石化泵;三是全国唯一阀门高教与科研专业:熔盐阀、核级铅铋合金调节阀等。
报告指出,塔式集热太阳能光热发电关键技术方向主要有:
1. 低遮挡率、紧凑式集热镜场;2. 面向超临界发电的新型集热器;3. 大规模、低成本高温熔融盐储热;4. 高温熔融盐输运与换热装备国产化;5. 大型光热电站安全、高效、灵活运行。
报告指出,提高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的核心是提高介质储热温度。兰州理工大学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团队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为粒子式太阳能吸热器(PSR)技术与开发。作为新一代太阳能集热技术,粒粒子式太阳能吸热器储热有望突破1000 ℃,其颗粒吸/释热辐射为主,同步光谱调控到后端应用全过程、
专家简介
焦树强,男,1977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期刊副主编和《科技导报》《中国冶金》等期刊编委。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国家级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完成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等教学科研奖励。
主要从事电化学冶金和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工作,在Nat. Commun., Sci. Adv., PNAS, 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美国/英国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61件;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
杜小泽,2000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兼储能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委员会委员;担任动力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和太阳能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与节能、高效灵活燃煤发电与热电联产、太阳能热发电、储能材料与储能技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群体、重点、面上和国际合作项目8项,国家973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被引用12000余次,h指数55;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并获得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附:报告全文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