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首座5MWe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投运发布会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在西安热工院阎良科研试验与产业基地顺利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中国华能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樊启祥,科技部主任许世森,西安热工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立新,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院长严俊杰,华北电力大学徐进良教授,中电工程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临界CO₂太阳能热发电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志峰研究员等来自国内40余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专家、代表通过现场+视频方式参加会议。
会议正式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参数最高、容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设计要求,系统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实现了高标准安全稳定运行。
樊启祥在讲话中代表舒印彪董事长、邓建玲总经理对5MWe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成功投运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联合体组建发表重要讲话,为本次联合体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华能作为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领军企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履行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全力推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工程化应用,积极支持、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苏立新指出,试验机组的成功投运,验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工程转化的可行性,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热力发电技术140多年来以水蒸汽为主流工质的发电方式,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攻克掌握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整套关键核心技术,站在了世界热力发电技术领域最前沿。
“十四五”是我国能源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电力技术需求更加迫切,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在高效光热发电、电热储能、先进核电和灵活火电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希望借助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整合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创新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快构筑起引领能源电力行业高端技术发展的先发优势。
据西安热工院首席专家李红智博士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创新联合体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电工程西北院、山东电建三公司、高晟光热、首航高科、兰石换热等4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成,旨在为我国继续引领世界热力发电技术发展,提供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平台和体制机制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军,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院长严俊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红义,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华北电力大学徐进良教授,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李军,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军,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红丹,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夏良伟,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宇,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集团首席专家陈永东,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725研究所主任胡伟民分别作为联合体单位代表致辞。
会议期间,西安热工院分别与联合体成员单位代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725研究所在现场签订了创新联合体协议。
注:本文章转载自西安热工研究院,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