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5年1-6月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报告

执行摘要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在“双碳”战略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呈现“稳步增长与技术升级”的双重特征。尽管全球太阳能光热市场出现短期调整,但我国中低温光热应用领域依然表现出较强韧性。

国内太阳能集热系统总装机容量预计突破4.2亿平方米(约294GWth),其中民用热水器市场贡献率超65%,工程化、多元化应用场景成为主要增长点。

技术创新方面,智能化控制技术普及率达45%,真空管涂层吸收率提升至96.5%,平板集热器耐寒性能实现突破性进展。工农业应用领域扩展迅速,区域供热、工农业蒸汽及烘干场景装机量同比增长22%。

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季节性供需匹配不足以及政策依赖度过高等问题。

本报告将就市场现状、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及政策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市场发展与规模分析

1、国内市场规模与增长

整体规模: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根据全球太阳能光热市场数据推算,我国太阳能光热总装机容量预计达294GWth(约4.2亿平方米集热面积),占全球装机总量的54%左右。2025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约8.5GWth,虽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7%,但工程化、系统化应用比例显著提升。

热水器市场:

作为传统优势领域,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结构持续优化。1-6月零售市场销量呈现区域性分化,华东、华北等传统优势区域保持稳定,而华南地区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出现短期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工程热水系统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点,占新增装机的65%以上,尤其在学校、医院、酒店等公共建筑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海尔、皇明、太阳雨、四季沐歌、力诺瑞特等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超过50%,中小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在细分市场获得发展空间。

区域分布特点

太阳能光热市场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山东、江苏、浙江、河北、云南等省份继续领跑,其中山东省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集热器产量占全国30%以上。西北地区尽管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供暖需求季节性特点,市场渗透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地区太阳能热水器覆盖率不足20%,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表1: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主要指标统计

指标类别

数值

同比

主要构成

总装机容量(GWth)  

+3.5%

民用热水器65%,工程系统25%,工农业10%

上半年新增装机(GWth)

 8.5

 -7%

工程热水系统占比65%↑

出口规模(亿元)

32.6 

+12.3% 

东南亚占比45%,非洲30%,拉美15%

工程系统占比

58%

+8%

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占比超60% 

2、 出口市场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出口逆势增长,1-6月出口额达32.6亿元,同比增长12.3%。

出口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东南亚继续成为最大出口目的地,占出口总量的45%,主要受益于热带气候对热水需求稳定以及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酒店热水系统需求;非洲市场占比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的清洁能源计划,加速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非洲的普及;拉美市场占比15%,巴西、智利等国因能源转型压力加大太阳能光热进口。

出口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单一热水器向系统化解决方案转变。具备智能控制功能的分体式系统、耐高温耐腐蚀的工农业用集热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40%。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双输出模式,在越南、泰国等国家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服务和品牌输出的转型升级。

二、技术进展与创新突破

1、 集热效率提升技术

2025年上半年,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系统效率和可靠性:

真空管技术:新一代渐变镀膜技术广泛应用,使真空管吸收率提升至96.5%,发射率降至4%以下,显著提高了中低温热效率。太阳雨开发的“保热墙Ⅱ代”产品采用纳米复合涂层,在低辐照条件下(≤500W/㎡)集热效率同比提升18%,解决了阴雨天气热水供应不稳定的痛点。真空管抗冻性能同时得到加强,-30℃环境下无冻裂风险,突破了北方寒冷地区应用限制。以星亚阳光为代表的无动力太阳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平板集热器:技术突破集中在耐候性和多功能集成方面。采用超导液金属涂层的平板集热器实现93%的瞬时效率,较传统产品提升12个百分点。同时,今年上半年力诺瑞特正式投产世界首座太阳能平板集热器“黑灯工厂,可实现100%自动化率、30秒/台极致节拍,年产达百万台集热器。

热管与相变材料:热管技术传热效率提升显著,重力热管启动温度降至35℃,热响应速度提升40%,大幅提高了系统可利用时间。

2、智能化与系统集成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产业升级主要方向,2025年上半年取得显著进展:

智能控制系统:物联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明显增强。用户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系统状态,并接收维护提醒,售后服务响应时间缩短60%以上。

多能互补系统:“太阳能+”成为技术主流,多种创新耦合模式广泛应用: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在太阳能不足时自动切换,COP值达3.8以上,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提升40%;

太阳能+光伏光热(PVT) 一体化组件:同时提供热能和电能,单位面积能源产出提高50%;

太阳能+燃气锅炉:智能切换系统确保24小时稳定供热,酒店医院等场所应用率超70%;

区域供热系统:大型太阳能区域供热技术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投运大型太阳能供热系统(>350kWth)24个,总容量93MWth。全球最大太阳能区域供热项目(丹麦Silkeborg)的成功经验被中国引进吸收,国内单系统最大容量已突破20MWth。这类系统集成了跨季节储热技术,将夏季过剩热量储存至冬季使用,实现全年稳定供热。 

三、多元化应用领域拓展

1、民用热水与采暖

民用领域应用持续深化,呈现系统化与建筑融合两大趋势:

热水供应:太阳能热水系统从单一家庭向集中式系统转变。新开发的中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系统,解决了高层住宅安装难题。系统设计标准化程度提高,预装式模块化热水系统安装周期缩短至传统方式的1/3。

建筑采暖:太阳能采暖在北方清洁取暖工程中地位提升。北京、河北等地的“太阳能+辅助热源”模式获政府重点推广,河北省设定2025年太阳能采暖覆盖200万平方米的目标。实际应用中,联排农宅采用跨季节储热型太阳能区域供暖系统,太阳能保证率达60-75%,运行成本仅为燃气供暖的1/3。在南方地区,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高端住宅应用率提升,解决冬季湿冷问题。

2、工农业应用拓展

工农业应用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工业蒸汽:中低温太阳能蒸汽系统在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快速普及。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产生120-180℃中压蒸汽技术成熟,系统效率达52%,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6年。山东某啤酒厂安装5,000平方米太阳能蒸汽系统,满足30%工艺用能需求,年减排CO₂1200吨。

盛拓科自主研发的“太阳能高温蒸汽热泵系统”,该系统是太阳能与耦合系统的重大创新,可产生高达 120℃的高温蒸汽,满足工业过程所需的热能需求。可用于油田、厂矿、医院、烘干、印染等高温热水及蒸汽场景。

农业烘干:太阳能烘干在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应用广泛。热风式太阳能烘干系统成本较传统设备降低40%,运行费用节省70%。云南普洱茶产区采用智能化太阳能干燥房,精准控制温湿度曲线,产品品质提升同时每吨茶叶减少200kg标准煤消耗。

区域供热:大型太阳能区域供热项目在北方城镇规模化落地。2025年上半年新投运大型太阳能供热系统24个,总容量93MWth,全球大型太阳能供热系统总数达622个。内蒙古某县城区域供热项目集成35MWth太阳能集热场与季节性储热水库(容积20万m³),满足10万㎡建筑冬季供暖需求,太阳能保证率达61%。

3、新兴应用场景

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游泳池加热:南方高端酒店、健身场馆广泛应用太阳能泳池加热系统,集热器直接采用泳池水循环,省去换热损失,系统效率高达80%以上。

海水淡化:太阳能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在岛屿地区示范应用,每平方米集热器日产淡水达40L,为远离大陆的海岛提供可持续淡水解决方案。

冷链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应用,利用夏季丰富太阳能资源满足制冷需求,实现“以热制凉”的能源高效利用。

四、政策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导向

2025年上半年,国家层面政策重点转向系统集成与多能互补:

建筑一体化强制政策:住建部修订《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要求新建住宅、医院、学校等12层以下建筑100%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以上建筑太阳能应用比例不低于总户数的60%。广州、深圳等城市将太阳能热水系统纳入建筑竣工验收必要条件。

工业领域应用推广:工信部《工业领域太阳能热应用推广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太阳能供热替代率达15%以上。对采用太阳能蒸汽系统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15%的税收抵免。

技术创新支持:

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超临界CO₂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宽温域储热材料等基础研究,延庆超临界CO₂光热实验电站(0.2MW)为前沿技术提供试验平台。

2、地方政策创新

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点出台差异化政策:

表2:2025年上半年各省太阳能光热政策比较

省份

政策亮点

补贴标准

应用侧重

山东省

“光伏+光热”一体化补贴 

工程系统40元/㎡

工业蒸汽、农业烘干

江苏省

建筑一体化强制验收

无氟产品额外补贴5% 

绿色建筑

河北省

清洁取暖专项资金

采暖系统2000元/户

农村采暖

广东省

酒店热水系统改造计划

改造投资30%奖励

服务业应用

青海省

光热规模化发展试点

储热系统额外支持

区域供热

地方财政补贴:

山东省对太阳能工程热水系统给予40元/㎡补贴;“煤改电”地区将太阳能纳入清洁取暖补贴范围,河北对太阳能采暖户均补贴2000元。

技术标准提升:

江苏省连云港市率先实施太阳能热水器无氟化,禁止含氟发泡剂产品销售;浙江省推行太阳能热水器“能效标识”制度,市场准入门槛提高。

示范项目建设:

青海、甘肃等省推进“光热+”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青海省在建和拟建光热项目总装机达3300MW(含发电与供热)。西藏发展太阳能区域供暖示范项目,解决高寒地区冬季供暖难题。 山科蓝芯的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PVT)集成了发电与余热回收双重功能,同时,还配合低温余热跨季节储热技术,为供热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区都有成功应用。

五、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1、市场与竞争挑战

太阳能光热产业面临多重挑战:

市场同质化竞争:传统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产能过剩,中小企业陷入价格战,行业平均利润率降至8%以下。低价竞争冲击市场,部分产品质量不达标,影响消费者信心。

季节性供需不匹配:太阳能资源与热需求在时间上不匹配,北方地区冬季热需求大但太阳能辐照弱,夏季则相反。跨季节储热技术成本高(系统成本增加40%),限制了规模化应用。

政策依赖度过高: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高度相关,部分地区补贴退坡后市场明显萎缩。2025年部分省市“煤改清洁能源”补贴削减,导致农村采暖市场增速放缓。

2、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核心技术瓶颈制约产业升级:

储热成本过高:跨季节储热系统成本占项目总投资60%以上,地下水池储热方式每立方米成本约800-1200元,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

高温技术不成熟:工农业应用需150℃以上中温蒸汽,当前真空管集热器效率在150℃以上显著下降,槽式系统成本又过高,缺乏经济性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度不足:光伏与光热系统尚未实现高效协同,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化程度低,定制化成本高。

3、应对策略与发展路径

针对行业挑战,领先企业采取以下策略:

差异化竞争:

头部企业转向工程市场与工农业应用蓝海,太阳雨在农产品烘干领域市占率突破30%;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如泳池加热、海水淡化等特殊应用。

技术突破路径

研发宽温域熔盐、液态金属储能介质,降低储热成本30%以上

开发塔式光热与超临界CO₂发电结合技术,提升中高温系统效率

推广“云集热”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多用户协同优化

商业模式创新:

合同能源管理(EMC)在工业领域普及,服务商投资建设系统,按蒸汽供应量收费,解决用户初期投资顾虑。河北某纺织厂采用EMC模式引入太阳能蒸汽系统,零投资降低能源成本18%。

六、未来展望与发展建议

1、发展趋势预测

2025年下半年,太阳能光热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市场结构转型

传统零售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萎缩至30%以下,工程系统与工农业应用成为主力增长点。

预计2025年全年工农业应用增速将达25-30%,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出口市场保持10%以上增长,系统集成服务带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0%。

技术融合加速:

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热泵、储能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多能互补系统。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成本有望下降30%,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5%。

材料创新突破:宽温域熔盐、液态金属储能介质、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等新型储热介质实现产业化应用,储热密度提升50%以上,成本下降30%。石墨烯涂层真空管进入中试阶段,吸收率有望突破98%。

2、发展建议

针对产业各参与方提出差异化建议:

企业策略:

加大工农业应用系统研发投入,开发模块化、标准化解决方案。

建立“产品+服务”综合盈利模式,发展EMC、BOT等商业模式。

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市场,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型。

政府政策:

完善工农业应用补贴政策,重点支持蒸汽系统、区域供热示范项目。

制定《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运维规范》,建立行业服务质量标准。

将太阳能热水系统纳入绿色建筑认证核心指标,提高建筑领域应用率。

科研机构:

重点攻关宽温域高效集热器(80-250℃)技术,突破工农业应用瓶颈。

开发低成本季节性储热技术,储热成本降至500元/m³以下。

研究太阳能热化学储热新路径,提升能量密度与长期存储效率。

总结

太阳能光热技术作为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正在经历从单一热水供应向综合热能服务的战略转型。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工业蒸汽替代、清洁取暖、农副产品绿色加工等领域将释放千亿级市场空间。把握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及太阳界智库市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