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广核“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50MW瓦光热项目加速“生长”,西藏地区首套“光伏+熔盐电加热器+异步互联储能”即将开启

8月2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日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中广核以能源担当,持续为西藏“四件大事”注入动能。其中,光储热联供项目的建设暖了边疆,稳了民心。

▲中广核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当中的50兆瓦光热项目正在建设中

阿里噶尔县,海拔4300米的寒风中,中广核“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中的50兆瓦光热项目正在加速“生长”:土建验收完成,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吊装就位,即将开启“光热+光伏+储能”的能源接力,计划年内实现居民供暖目标。

该项目作为中广核首个4000米以上高海拔光热发电供暖项目,也是西藏地区首套“光伏+熔盐电加热器+异步互联储能”光热技术路线示范工程。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以“啃硬骨头”的干劲,凭借专业能力与坚定意志稳步推进,不断实现从一个关键节点到另一个关键节点的跨越。项目预计于今年供暖季为阿里地区正式供暖,温暖千万边疆群众。

过去,阿里、日喀则等地区冬季常因供电不稳定陷入“寒冬”——牧民烧牛粪取暖,烟熏火燎又不安全;电器只能“看天用”,冰箱、电暖气成摆设。如今,中广核在阿里、日喀则等地的光储电站助力当地供电可靠度跃升,边疆群众24小时用电不再是梦。更关键的是,储能技术打破了“阳光依赖”,白天光伏多余电力转化为热能,夜晚持续为学校、医院、居民供暖。

时间回溯到2022年12月12日,当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中的100兆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藏族工程师多杰望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电流数据,眼眶瞬间泛红。在这片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土地上,他和团队用30个光伏矩阵、185796块组件,耗时无数日夜编织起“高原能源动脉”。

多杰清楚记得,项目启动时,高原极端环境与沟通壁垒构成双重考验:零下30℃的低温里,设备管路极易冻裂;强风裹挟砾石,不断冲击光伏板支架;藏汉同胞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给业务交流带来不少阻碍。但西藏公司团队带着“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诚意,把工地变成“交融课堂”。汉族同事研发抗寒保暖方案,多杰凭借对高原气候的了解,优化光伏阵列布局抵御风沙。

并网那一刻,多杰想起童年时,家乡牧民冬季因供暖不稳,只能靠牛粪艰难取暖的场景。如今,光储热电项目让边疆群众24小时稳定用电,更培养出10余名藏族技术骨干,带动周边200余户牧民参与电站运维。

“我们不仅输送电力,更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火种与民族团结的力量。”中广核新能源西藏公司党支部书记易金印说。在高原的能源工地上,不同民族的双手紧握在一起,既托举起清洁能源的希望,也编织出民族团结的紧密纽带。

据统计,中广核在西藏的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2000个,藏族青年经培训成为光伏运维人员,牧民变身“光热管家”……能源暖流既暖了边疆生活,更稳固了民心根基。

延伸阅读:

据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院热电所所长徐灿君介绍,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储项目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四川河镇以南7公里处,是国内首个兼顾供暖与发电的光热项目。项目以“光伏+熔盐电加热器”为核心技术路线,配备两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总光伏容量205兆瓦,配套205兆瓦熔盐电加热器,通过两组熔盐罐实现储热,可满足机组14小时满发需求。项目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当地民生与能源双重需求:在每年9月28日至次年5月23日的238天采暖季,为阿里狮泉河镇150万平方米区域提供绿色供暖;同时为电网提供电力支撑。为保障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项目同步建设换热首站、备用热源及10公里供热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