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观察丨光热发电正从“技术选项”升级为“战略必需”
——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李东海
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当下,曾作为“技术选项”的光热发电,正凭借长时储能、灵活调节的独特优势,升级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必需”。
在8月13日—15日召开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化发展路径展开热烈交流。
大会传递出的核心信号之一,便是我国光热发电已通过技术突围与模式创新,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光热发电迈入3.0时代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我国光热发电已完成从技术追赶到自主突破的跨越,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三级跳”: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0探索期,到“光热+风光”协同的2.0成长期,再到2024年“青海模式”催生的大容量、低成本、独立装机3.0新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跨越式发展,既源于技术层面的持续攻坚,也得益于运行模式的创新突破。
2024年,青海省优选3座35万千瓦独立光热电站项目,以调峰模式运行:白天保持低负荷,为其他新能源发电“让路”,早晚高峰时满负荷发电,用以减少青海省在高峰高价时段的外购电量。同时,青海省明确该项目全电量上网,按照每千瓦时0.55元的机制电价执行。
行业专家表示,这一“青海模式”通过电价机制与运行模式的双重创新,既破解了光热发电项目经济性与涉网性能的适配矛盾,又为行业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样本。
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指出,光热发电不仅收集阳光,也在储存未来的能源安全。储能型光热电站出力灵活可调、能够长时储能,发展大容量、高参数、智能化、规模化的光热发电技术是我国能源转型变革的重要策略。人工智能强大的预测和优化能力,可极大提升光热电站系统的效率、精度、安全性。
作为技术落地与项目推进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尉军耀表示,当前我国具备自主成熟的光热发电技术,可推动这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除了技术与模式的支撑,成本下降更成为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动力。
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建祥表示,在“大容量独立光热电站+独立机制电价”模式全面推广,以及各地调节支撑性电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推动下,光热发电将形成规模效应与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若叠加CCER碳交易收益、超长期国债支持、容量补偿机制等支持,光热发电有望加速实现自主盈利。
对于未来成本控制的目标,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明确表示,“目前,光热发电全行业正联动突破核心技术,目标是在‘十五五’期间将光热发电电价降至0.4元/千瓦时,与风光协同替代火电。”
光热发电战略价值凸显
当下,在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的背景下,电力系统对“可调节、能储能”的支撑性电源需求日益迫切,而光热发电恰能填补这一需求缺口,其战略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表示,太阳能热发电是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支撑技术,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已成共识,202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更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地位,“这标志着光热发电从行业共识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电网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也印证了这一点:“光热发电具备长时储能与灵活调节特性,可提高电力保供能力和风电、光伏消纳能力,是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
业内认为,光热发电实现更大规模的应用,还需政策与市场合力推进。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会上提出,“十五五”期间光热发电的高质量发展还需锚定三个方向:一是筑牢技术根基,聚焦高效聚光、智能跟踪、高温长时储热等核心领域,将核心参数推向新的高度,加快技术迭代与成果转化;二是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光热电站与风电、光伏协同互补,探索“光热+工业供热”“光热+绿氢制备”等多元模式,构建“发电收益+储能服务+碳资产增值+综合利用”的全价值链盈利体系;三是优化制度保障,推动光热机组享受容量电价,健全标准制定及动态升级机制,有效防范低端产能扩张与“内卷式”竞争,为产业发展营造良性生态。
从国内发展走向国际合作,光热发电还具备广阔的全球应用潜力。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斌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多国太阳能资源禀赋突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将有力推动其电力系统绿色转型,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继高铁之后的又一张‘国家新名片’。”
行业专家一致表示,从技术突破到成本优化,从国内示范到国际展望,当下的光热发电正以“战略必需”的新身份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