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马维唯.“沙戈荒”地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五位一体”系统化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煤炭,2025,51(7)∶86-92.
MA Weiwei.Research on the "Five-in-On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model of ten million kilowatts level new energy bases in desert, gobi and arid regions[J].China Coal,2025,51(7)∶86-92.
DOI: 10.19880/j.cnki.ccm.2025.07.008
论文概要
为了沙漠、戈壁、荒漠(以下简称“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开发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支撑国家战略落地,研究了“沙戈荒”地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五位一体”系统化开发模式,涵盖规划建设、运营调度、市场机制、循环发展、组织管理五大核心要素,强调各环节协同性与整体性。规划建设方面,提出了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布局及弹性规划建议;运营调度方面,面临智能管控与运维技术挑战,建议构建基于多维度调度的网对网基地调度体系;市场机制方面,现行模式存在成本疏导与市场活力激发的矛盾,亟需重构成本分摊规则与市场机制;循环发展方面,构建“新能源开发+生态治理”模式,但面临用地成本与生态治理成本问题,建议差异化土地租赁与生态补偿机制;组织管理方面,采用央地协同、多能互补、统一开发的模式,但存在开发主体分散与跨省协调低效等问题,建议强化国家统筹管理。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总结“沙戈荒”大基地“五位一体”系统化开发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涵盖规划建设、运营调度、市场机制、循环发展、组织管理五大核心要素,强调各环节的协同性与整体性,突破传统能源基地开发范式,突出规划-建设-运营-市场-生态全生命周期统筹,体现沙漠基地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聚焦“沙戈荒”地域特征与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功能定位,支撑国家战略落地。
一、建立弹性纠偏机制,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大基地开发。大基地开发规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建立容错纠偏机制,能够快速弹性调节各品种电源的装机规模、装机占比、地理位置甚至接入方式。在基地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电源品类的外部条件约束,因地制宜,更加科学系统地论证基地电源开发方案。建议基于生态保护区实际,进一步优化4大沙漠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划定,配合国家规划的外送通道、新能源开发建设和沙漠治理时序安排。
二、创新协同调度体系,提升大基地一体化效能。建议加快构建“沙戈荒”基地网对网基地调度体系,革新调度架构,构建基于时空维度、能源维度、市场维度、安全维度的调度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分钟级滚动更新模型,进行风光资源、储能、外送通道状态的动态耦合分析,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调度,降低备用需求。深入研究基地调度运行模式及实施方案,推动大基地一体化交易、一体化调度,积极开展基地“自计划调度”模式试点。
三、优化成本分摊机制,兼顾用电经济性与安全性。随着“沙戈荒”大基地项目逐步落地,亟需重构成本分摊规则,建立容量补偿机制,推动跨省协议向“基础价+浮动收益”模式转型,实现新能源外送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动态平衡。建议在市场机制模式方面,重构煤电功能定位与成本分摊机制,推动煤电从“基荷电源”向“灵活调节电源”转型,通过调峰补偿标准提升和容量电价机制覆盖改造成本。“沙戈荒”大基地煤电与新能源打捆外送,采用综合电价上网一体化交易,有利于多元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通过绿证交易分摊生态治理费用。
四、创新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绿电与生态协同发展。建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用地出台土地租赁标准,降低企业开发成本至合理区间。建立“新能源开发+生态治理”循环模式,核算容量电费时,将草方格固沙、耐旱作物种植等治沙技术纳入基地建设合理成本范畴。允许企业通过跨省绿电交易获得生态补偿,专项反哺送端治沙运维,形成“发电收益-生态投入-碳汇增益”的可持续闭环。通过用地成本管控、生态补偿联动、经验总结推广等机制模式,实现沙区新能源开发成本降低,治沙效率提升,推动生态修复与绿电生产协同发展。
五、强化国家统筹管理,落实一通道一主体。为有效推进基地开发建设,需要强化国家统筹管理,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直接审批跨区基地项目,禁止送受端省份切割指标,坚决推行“一通道一主体”开发模式。要求送受端按股比成立合资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收益分配规则。基地牵头单位或合资公司应具备跨行业管理经验与能力,基地公司需履行主体责任,实施统筹管理,破除项目分散运作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