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行业正处在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而降本增效就是打通这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钥匙”。8月14日,在由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上,一场汇聚8家产业链核心企业、9位行业专家的对话,围绕 “金融、选址、选型、材料、产品、设计、安装、调试、运维”九大核心维度,以实战案例为支撑,拆解光热发电降本增效的“可落地路径”。
对话中,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科,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多进,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开发中心经理/高级工程师王小春,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经理齐志鹏,山西沃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盛化工)技术总监王洪国阐述了以创新啃下“产品技术端的成本硬骨头”;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阳东义,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灿君,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新能源工程公司市场开发部副主任兼项目经理黎建锋则从工程设计端的选址规划到运维优化出,论述用精细化管理挖潜“隐性成本”的路径。
太阳能光热联盟原常务副理事长/“首航-西安交大”热化学储能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理事长黄文博提出,可借助金融工具为项目“松绑减压”。
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利用金融工具深度赋能,除传统银行贷款外,还要“探索融资租赁(核心设备租赁可降低20~30% 一次性投资)、绿色债券(利率较普通债券低0.5~1个百分点)、税收优化(如青海共和项目通过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节省数千万元)”等多元融资方式,缓解项目资金压力;
二是从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视角来看,项目稳定运行对降本至关重要——以100MW 项目为例,每年±1000万kWh的发电量差异(约2%的效率波动),会导致年收益差异200~300万元(按度电0.3元计算),对投资回报影响显著;
同时建议各地根据资源条件选择差异化商业模式,如资源富集区采用 “电力现货+容量补偿”双轨制,离网地区推广“光热+储能+工业供热”综合利用模式。
黄文博表示,目前光热发电已完成技术可行性验证,进入以规模化降本驱动商业化的关键窗口期,亟待从单点技术优化转向全产业链协同降本,目标是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光热发电在 “十五五” 期间实现0.4元/kWh电价,在电力化市场中的经济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