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熔盐储热系统为工业生产流程供能

10月9日,挪威京都集团(Kyoto Group)在匈牙利蒂萨普什波基的KALL Ingredients 玉米加工厂,正式启用其在欧洲的第二套Heatcube储热系统,标志着工业领域脱碳进程迈出重要一步。这套储热容量达56MWh的Heatcube系统,每年可提供超过30GWh的清洁工艺用热,替代天然气使用,每年最多可减少8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对京都集团乃至清洁低成本工业用热领域而言,都是一大步。通过‘热能即服务’(Heat-as-a-Service)模式,我们为 KALL Ingredients 提供经济、可靠且零排放的蒸汽,同时提升匈牙利电网的灵活性,” 京都集团首席执行官莫滕・比洛(Morten Bülow)表示。

技术原理

京都集团的Heatcube 是一套模块化储热系统,能为工业客户提供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热能,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加热熔盐至400℃以上,储热容量范围为39-104MWh,放电功率最高可达14MW;储存的能量最终以高温蒸汽形式释放,为工业生产流程供能。

图:丹麦诺比斯公园(Norbis Park)的 Heatcube 储热系统。京都集团与丹麦的Aalborg Forsyning签订了首个商业合同,在Norbis Park实施 Heatcube热电池解决方案。Norbis Park 的Heatcube 储能容量配置为18MWh,放电负载为4MW,充电容量为5MW。该系统每年可减少2000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为275户家庭供电。该项目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电气加热器、储热容器、循环系统、区域供暖系统用蒸汽发生器、变压器及控制系统等基础设备的设计、工程规划、生产制造与安装调试全流程。

熔盐:储热系统的核心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高温熔盐会流入带有保温层的储热罐中。在整个工厂的运行周期内,熔盐始终保持液态;当需要供能时,熔盐会被输送至蒸汽发生器。之后,熔盐被导入换热器,加热产生工业用热水;而在诺比斯公园项目中,这些热水将作为输入热源,为区域供暖系统供能。

熔盐是理想的储热介质,具有极高的体积热容——这意味着它们能在占用极小物理空间的同时储存大量热量,且易于运输。此外,熔盐技术成熟且已通过商业验证,成本效益高,与当前的能源价格相比具备竞争力。

京都集团坚信,熔盐是 Heatcube 储热系统中传热与储热介质的首选。熔盐不仅适合按需储存和输出稳定的热负荷,还具有可靠性强、成本效益高的优势,且相对于所需储热罐的体积和尺寸而言,其热容表现极佳,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该系统的最优选择。

图:丹麦诺比斯公园 Heatcube 储热系统

匈牙利Heatcube 系统启用背景

KALL Ingredients的该工厂是欧洲最新建成的玉米加工厂之一,每年可加工多达53万吨玉米,生产用于食品、造纸及工业产品的淀粉,供制药和食品行业使用的酒精,食品行业所需的甜味剂,以及动物饲料原料。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运营的核心。京都集团的 Heatcube 系统能稳定且经济地供应清洁工艺用热,助力我们降低能源成本,并朝着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迈进,”KALL Ingredients 董事总经理马腾・韦尔滕(Maarten Welten)说道。

创新的“热能即服务” 模式

KALL Ingredients 工厂的这套储热系统得以落地,源于京都集团与 Kyotherm(主要投资方)、Energiabörze(能源交易合作伙伴及少数投资方)的战略合作。各方通过一家匈牙利专项公司(SPV,即特殊目的实体),基于一份为期15年的 “热能即服务” 协议开展合作,京都集团在其中承担技术提供方角色。

“Heatcube这类储热解决方案证明,工业领域在实现脱碳的同时,还能为电力系统创造额外价值。未来十年,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过剩产能将大幅增加,并重塑能源格局。我们很自豪能投资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Kyotherm首席执行官阿诺・苏斯普拉斯(Arnaud Susplugas)表示。

提升电网灵活性

KALL Ingredients 工厂的Heatcube 系统将作为灵活性市场的资产投入运营:在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可用时,系统会利用这些能源储热;同时,为工业生产持续供应蒸汽。

“随着匈牙利可再生能源的推广,灵活的储能系统至关重要。借助 Heatcube,我们可参与备用电力市场,降低工业领域的用能成本,”Energiabörze董事长安德拉斯・温科维茨(András Vinkovits)指出。

“热能日” 活动为系统启用奠定基础

此次启用仪式的前一日(10月8日),京都集团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了 “热能日”(Thermal Energy Day)活动。活动汇聚了行业思想领袖及知名企业代表——包括简・罗森诺(Jan Rosenow)、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极光能源研究公司(Aurora Energy Research)、巴斯夫(BASF)等,共同探讨工业用热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