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十五五” 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将由清洁能源满足,煤电将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点击查看更多:国家发展改革委郑栅洁: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这一转变标志着煤电在中国电力结构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数十年作为电力供应绝对主力的煤电,将在能源转型中承担起支撑性、调节性职能。
政策加码推动灵活性改造加速
“双碳” 目标推动下,我国能源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历史性超越火电。电源结构从可控煤电主导转向不确定性较强的新能源主体,使得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能力的需求急剧提升。《“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需达24%左右,但2023年这一比例仅为16%,缺口显著。
煤电灵活性改造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改造后的火电可在新能源大发时减少弃风弃光,在新能源出力不足时快速补能;同时响应电网调频、备用需求,防范大面积停电风险,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支撑。
政策加码推动灵活性改造加速。我国火电灵活性改造虽起步较晚,但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完成2亿千瓦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增加系统调节能力3000~4000万千瓦,标志着改造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2024年1月,两部门再次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存量煤电机组“应改尽改”,新能源富集地区机组最小发电出力需降至30%额定负荷以下,对改造进度和性能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在政策推动与新能源装机爆发式增长的双重驱动下,改造进程明显加快。经过“十三五”“十四五”我国在东北、西北等新能源富集地区启动火电灵活性改造示范工程,目前,我国纯凝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经过灵活性改造后,深度调峰能力分别达到30%~35%、40%~50%。随着“十五五”煤电角色定位的明确,改造将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熔盐储热成改造主流技术路径之一
火电灵活性改造路径多样,其中火电机组耦合储能技术已成为主流,熔盐储热凭借独特优势脱颖而出。其核心原理是在 “锅炉 - 汽机” 之间嵌入高温熔盐储热系统,削弱 “炉机耦合” 的刚性联系 —— 深度调峰时,锅炉保持正常负荷,多余蒸汽热量被熔盐存储,既保证储热规模,又实现深度调峰。
熔盐储热完美匹配火电机组540-560℃的高温参数,兼具调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经济效益优、环保友好等优势,能解决常规改造中锅炉效率降低、辅机空转率增加的问题,且能耗更低、运行可靠、改造成本低。改造后,电厂对外提供高参数工业供汽的能力大幅提升,可弥补调峰补偿机制的不足,还能应用于火电老机组延寿改造。
当前,熔盐储热在火电改造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电加热熔盐储热技术,利用电厂多余发电量加热熔盐存储,顶峰时释热提效;蒸汽加热熔盐储热技术,抽取主蒸汽或再热蒸汽加热熔盐,储热时降功率、释热时增功率。
示范项目落地验证技术成效
在政策推动下,多个煤电耦合熔盐储热示范项目落地,技术优势得到充分验证。2022年投运的江苏国信靖江电厂项目,储能容量80兆瓦时,采用电蓄热解决调峰调频问题,机组爬坡速率超3%,自动发电控制(AGC)收益良好。
2024年投产的济宁华源热电厂“汽电”联合加热的熔盐储能项目,储能容量100兆瓦时,可提供75吨/小时的压力稳定的工业蒸汽;还可在火电机组停运后2小时内,持续提供60吨/小时的工业蒸汽,能够用作机组事故工况下的应急汽源,进一步增强能源保护能力,为企业生产增添一份保障。
2025年7月,国内首台600兆瓦亚临界火电机组“抽汽蓄能”熔盐储热调峰改造项目通过验收,填补行业空白。该项目通过熔盐储能系统参与电网调峰调频,提升了机组深度调峰和顶峰能力,实现了在锅炉最低稳燃负荷基础上再降低100兆瓦,调峰时长不少于4小时;在锅炉额定工况下,汽轮发电机组增加机组出力30兆瓦至60兆瓦,顶峰时间不少于6小时;同时AGC性能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1.5倍。
2025年8月,国家能源集团宿州电厂熔盐储热项目投运,作为全国最大“火电+熔盐储能”项目,其设计储热容量1000兆瓦时,依托2台 50兆瓦机组开展改造,采用“主蒸汽+热再+四抽”三路抽汽方案,打破传统煤电“以热定电”的刚性约束。熔盐储热系统投运后,机组供热能力最高提升至每小时410吨,在保证最大供热量的情况下机组调峰能力降低至30%额定发电负荷,当需要顶尖峰100%额定发电负荷运行时,由熔盐系统提供供热蒸汽可连续供热4小时,压低谷30%额定负荷下连续供热5小时的目标。
据太阳能光热联盟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0月,我国在建及推进中的非光热型熔盐储热项目已超50个,较2024年同期实现成倍增长。此类项目聚焦工业供热、电力调峰、综合能源等多元场景,折射出熔盐储能技术在非光热领域的规模化渗透趋势。
熔盐储热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十五五”煤电角色向支撑调节性电源的根本性转变,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进程将显著加快。熔盐储热作为技术成熟、优势突出的配套方案,既契合火电改造的性能需求,又符合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将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优化与规模化应用,熔盐储热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调节的核心力量,为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消纳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