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2025熔盐储能商业化发展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光热发电领域的行业代表、专家学者实地参观考察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新疆吐鲁番100MW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践行“双碳”目标的重点项目,该电站的商业化运行成效与技术创新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吐鲁番华新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忠杰及相关负责人陪同参观并讲解,该电站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行,由9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与1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储热型光热发电项目组成。通过光伏与光热的联合运行,电站成功将光伏出力的波动性转化为可调电源,实现功率平稳输出,每年可提供新能源电量约2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400吨,在节能减排与缓解常规能源压力方面成效显著。
参观过程中,代表们在指定路线听取详细讲解,重点了解电站核心系统的技术原理与运行情况。
电站的聚光吸热系统由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集热场由21865面定日镜分远中近三区布局,为获得更好的集热效率,每个区域的镜子表面弧度存在一定差异;以4mm超白低铁浮法玻璃为原料,可在零下40℃至65℃环境及14级大风中稳定工作,将阳光精准聚焦于190米高的聚光集热塔顶部吸热器。
电站的标志性建筑聚光集热塔,该塔建筑高度190米,塔内部主要由熔盐输送管道、升降电梯和钢结构检修平台组成。塔顶部还有30米高的吸热器,该吸热器采用镍基合金钢材质,吸热器为镍基合金钢材质,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可将熔盐从290℃加热到565℃,输出效率超88.0%。当夜间光伏停止发电时,热盐通过换热系统产生过热蒸汽,驱动100MW汽轮发电机发电,完成“光-热-电”的持续转化。
储热系统配备两个(热/冷)直径 36.8米、高15米的冷热储盐罐,总储盐量近 3 万吨,热罐采用ST347H不锈钢材质并经无损检测,熔盐日温降小于 1℃。储盐罐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系统内关键设备熔盐泵由江苏飞跃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熔盐阀来自北京佳洁能新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罐间平台的电极炉则由杭州华源前线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制造;传热流体为60% NaNO₃+40% KNO₃二元盐,白天通过冷盐泵将冷盐泵至吸热器加热后存入热盐罐,夜间通过热盐泵输送至换热系统实现储能发电。
换热与发电系统中,热盐经SGS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除盐水,生成过热蒸汽驱动100MW汽轮发电机。汽机房是整个光热机组的核心区域,其中汽轮机由上海汽轮机厂生产,发电机由上海电气厂制造,发电后熔盐回流冷盐罐完成循环。
节水与冷却系统采用空冷岛替代传统冷却塔,配9台直径9米冷却风机,确保夏季汽轮机排汽温度不超35℃;化水车间通过过滤、反渗透等工艺制备除盐水,废水回收用于镜片清洗,项目年用水量仅15万吨,补水率3%,适配西北水资源匮乏现状,实现环保与节水的双重目标。代表们对电站的技术集成能力、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及环保效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在光热与光伏协同运行、长时储热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探索,为行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座示范电站的落地,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响应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生动实践。在吐鲁番市委“1535”工作思路指引下,项目团队历时两年多攻坚克难,克服戈壁地区极端气候、物资运输不便等难题,整合了光热行业核心力量,最终实现全链条技术闭环。其成功商业化运行,不仅标志着我国“光热+光伏”一体化模式从“试验”走向“成熟”,更为西北干旱地区新能源项目开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未来,这样的“戈壁光热电站”或将成为更多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