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光热代表参观国家电投新疆鄯善100MW光热电站

深秋的鄯善戈壁,晴空万里。一座200余米高的吸热塔巍然耸立,周围16667面定日镜组成庞大的“追光矩阵”,将阳光精准反射至塔顶——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新疆鄯善100MW塔式光热电站的真实场景。11月7日,2025熔盐储能商业化发展论坛的百余位行业代表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中国光热发电的商业化突破。

该项目总装机规模1GW,作为国家电投集团首个光热发电示范工程、新疆第二批市场化项目中实现全容量并网的标志性项目,创新构建“光热调峰保供+光伏高效发电”复合能源供给体系:100MW塔式光热机组配备12小时熔盐储热系统,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900兆瓦光伏阵列采用双面双玻高效组件,并配套建设两座220千伏智能升压站,形成集发电、储热、输热为一体的现代化能源系统。

营运期25年内,预计光热部分年均发电量1.71亿千瓦时,光伏部分年均发电19.55亿千瓦时,合计每年提供超21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可满足82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经测算,项目每年可替代标准煤约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8万吨,相当于种植4400万棵树的固碳效果,为新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该电站由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EPC总承包,采用了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技术,并由可胜技术负责提供聚光集热系统集成供货。“光热发电的核心竞争力在储能技术,而这里的创新几乎覆盖了全产业链。”陪同参观的讲解员道。

项目配置的 12小时熔盐储热系统,采用新疆硝石钾肥有限公司提供的熔盐,通过 “低温储盐罐-吸热塔-高温储盐罐”的闭环循环,实现热能的高效存储与转换。即使连续两天无日照,电站仍能稳定供电。

采用20MW熔盐电加热器,并预留了40MW接口;每小时可吸收2万度光伏弃电转化为热能储存。

16667面定日镜组成的聚光系统,搭载浙江可胜技术新一代天文算法,能实时追踪太阳辐照角度,将光能精准汇聚至265米高的吸热塔。

项目自主开发的“生产管理平台系统”构建起 “边缘+云端”架构,通过双因素认证与端到端加密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发电数据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哪怕是定日镜的微小偏移,系统都能立刻预警并调度校准。”项目运维负责人展示着手机端的监控界面。

“光热+光伏” 同场布置的1GW基地,通过电网智能调度实现能源互补:光伏优先消纳,盈余电量加热熔盐储能;光热则承担调峰任务,平抑光伏出力波动。这种模式使新能源消纳率较单一光伏电站增加收益。

此外,该光热电站探索出一种基于熔盐储能技术与电力市场机制的创新调度策略——的“光热D至D+2日周期循环营运模式”提升光热电站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成功破解了光热发电与电力市场衔接的行业难题。在电站智慧监控大屏上,代表们清晰看到:正午阳光最强烈时,定日镜将光能汇聚成千度高温加热熔盐;日落后,储热罐中的高温熔盐释放热能发电,实现“白天光伏发力、夜间光热护航”的24小时连续供电。

“鄯善光热电站不是孤例,而是国家电投光热布局的重要落子,更是新疆光热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实践样本。”国家电投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亚琼在论坛致辞中所言,为行业勾勒出光热产业的“实践路径与合作蓝图”,也与此次鄯善电站考察的成果形成呼应。

作为扎根新疆的新能源实践者,刘亚琼在致辞中说到:截至2025年9月,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1.98亿千瓦,占比高达73.16%,为光热等新兴技术提供了规模化应用的平台;作为集团首个光热电站,已于 2025年5月 24日实现首次并网发电——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新疆“年均日照超3000小时”的资源禀赋优势,更让企业深刻体会到 “熔盐储热型光热发电在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发展、带动地方经济中的三重价值”。

熔盐是光热发电的核心储热介质,其技术成熟度、成本竞争力与应用规模化程度,也决定光热产业能否在能源转型中担当大任。 吐鲁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继坤、新疆硝石钾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志刚在致辞中强调,推动熔盐技术创新、成本优化与产业链完善,需要研发机构、设备厂商、设计院、运维服务商等各方协同,项目的每一项突破都离不开产业链的深度协作。

当前,国家电投的光热布局已呈现“多区域、差异化”特征:在青海布局300MW项目、内蒙古200MW项目、吉林100MW项目、新疆100MW项目,储热时长覆盖4~12小时,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95%;而鄯善电站所在的吐鲁番地区,正朝着“2025年千万千瓦级新能源装机” 目标迈进,逐步形 “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 完整产业链。

“参观完鄯善的光热电站,更坚定了我们布局光热的信心。” 考察结束后的研讨会上,一位投资方代表的发言引发共鸣。熔盐储能不仅是光热的“标配”,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参观代表表示,鄯善光热电站的“24小时供电”模式与国家电投的规模化布局,证明光热发电能够承接风电、光伏的波动性,为电网提供惯量支撑——这正是当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最急需的能力。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缕阳光被定日镜捕捉并汇聚塔尖形成另一个“小太阳”,远处的光伏板阵列渐次暗淡,而光热电站的汽轮机仍在稳定运转。这场戈壁上的“追光之旅”,不仅让行业看到了一个标杆项目的实力,更为行业发展形成了清晰的“企业主导、产业链协同”商业化路径——当技术创新遇见规模效应,光热发电正从示范工程走向能源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