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使冬日的北京显得格外清新靓丽。1月29日下午,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召开了在京太阳能热利用科技工作老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以”回忆往昔,寄语未来“为主题。座谈会由光热联盟理事长王志峰博士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李申生教授,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龚堡研究员,第三任所长韩建功研究员,资深研究员何梓年、罗运俊,国家能源基础与管理技术化委员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会主任朱俊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王炳忠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元哲教授,中国太阳能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办公室主任卢晓明委员等老专家参加了座谈。此外,联盟内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以及太阳能学报、中国电力报、中国改革报、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中国科学报,太阳能杂志等媒体也悉数出席。
座谈会现场
各位老前辈畅谈了从1957年以来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历程,回忆了各个阶段的太阳能热利用的主要技术进步,并提出太阳能热利用今后发展的技术方向。龚堡先生向大家讲述了他1957 -1959年期间在苏联动力研究所太阳能研究室学习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以及1978年中国太阳能学会成立的经历。现年已86岁高龄的首都师范大学李申生教授回忆了1975年研制太阳能冷藏柜的过程:1.5平米太阳能集热器每天制冰8.5公斤。何梓年老师高度评价了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过程和正在主持的太阳能热水器国际标准编制历程,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在“国家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发展的很好,而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各种补贴费用加起来有的还超过了热水器本身的成本。”他还建议,太阳能建筑采暖应该未来大力开展的技术。朱俊生司长回顾了从74年开始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起步和发展,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在他倡导的“产业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市场要规范”的原则下健康发展20余年。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对我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时空分布等进行研究,到80年代初,王炳忠给出的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区划标准得到了认同,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王炳忠老师对我国太阳能辐照资源区划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他对我国太阳能直射资源的调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测量表的精度和定期校准是需要非常重视的。
作为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可再生能源主题专家组召集人,王志峰博士向老专家们汇报了自“十五”以来的太阳能热利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十三五”太阳能热利用科技和产业工作方向的一些设想,以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对太阳能热利用方向的机遇等。同时提出光热联盟今后将会逐渐与太阳能热利用老科学家们建立联系,利用微信等渠道,随时汇报工作,及时有效“吸智”。
正如当年周恩来总理对太阳能项目的批示:太阳能利用是牵扯到子孙万代的事,一定要重视。座谈会结束时,老专家们一致表达了对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事业的关心和期望,希望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能“认认真真做精品”,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在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采暖方面进行开创性工作。“有前景的事情即使暂时不行,也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时间在30后至90后们的交流中慢慢流淌,温馨的气氛持续到晚上7点才结束。清风送爽,弦月高挂,繁星点点,祝福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老科学家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杨钊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