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案解读及实施成绩单

时间:2016-11-15 08:59来源:国家光热联盟

  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讯:近日,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重点研发计划二处副调研员刘春晓博士在中国科学研究院电工研究所作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展情况介绍》主题报告。简要介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改革任务、目前进展等情况;回顾了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体立项情况,及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作重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科技计划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全链条、一体化设计,而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所以,刘春晓博士的报告对于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国发64号文件解读

  2014年底,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全面启动,发布《国务院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简称国发64号文件)。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以及科技创新呈现出的新态势新特征,已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新的国家科技计划被优化整合成五大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

  按照2014年国发64号文的要求,改革的全部主体任务要在2014-2016年三年改革过渡期内完成。目前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已经初步形成,它包括“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一个制度是指部际联席会议,已成为凝聚共识、协商决策的重要平台。三根支柱包括:特邀咨评委,已开始发挥重要的战略咨询作用;专业机构,首批7家机构已经启动改建并准备承接项目管理职能;“全程嵌入式”监督和评估体系正在形成。一套系统是指: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已开始面向科技界提供服务。

  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部署改革任务,推动改革落实。2016年2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的指南发布,这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其它各类计划也在分别展开。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原有计划体系日益突出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遵循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所以,科技计划的整合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全链条、一体化设计,不会因为科技计划的优化整合而减少财政科技投入,相反会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稳定经费支持和基础研究投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定位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规模为:综合考虑部门共识度、领域科技发展均衡性以及中央财政能力,目前形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和优先启动36个重点专项的相关建议,经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得到国务院批准。

  创新项目评审方式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一是“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的申报评审方式。在前期试点重点专项工作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实行“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申报方式,即先由项目申报者提交3000字左右的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经过首轮专家评审后,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请项目申报者再提交详细的正式申报书,进入答辩评审。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避免了不必要的申报准备工作。二是建设了针对各重点专项的核心专家库,为立项评审更精准遴选评审专家打下良好基础;首轮评审和答辩评审的专家均通过统一专家库随机抽取,减小了专业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采用网络评审和视频答辩评审,评审专家与申报单位不见面,有利于专家排除干扰,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采用15—17名专家背靠背独立打分的方式,提高了打分的公平性,降低了专家操控评审结果的风险;评审专家提前审阅项目申报材料,带着问题上会,并将问题提前告诉答辩人,使得答辩过程更加聚焦科技问题和创新点,便于评审专家更加客观地遴选优势科研团队。

  此外,本次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明确了“裁判员”不能作为“运动员”,即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和评审该专项的相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的制度设计上已经相当完善,最重要的一点是过去的科研项目申报中‘裁判员’和‘运动员’不分,编写指南和申报项目的相互关联,最后真正想搞科研的,尤其是年轻人拿不到项目。长远来看,这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瓶颈。 

  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形成机制

  为广泛征集全社会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2015年初,科技部面向各部门、地方及相关行业协会印发重点研发任务征集通知,并征集了2698项研发任务建议。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互联网+等,会同各部门凝练形成8个方面62个任务方向,既贯彻落实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又体现了行业科技需求和领域的均衡发展。

  之后,共有50多个部门、20多个行业协会及地方、全国近900名高层次专家参与编制和讨论,形成59个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值得关注的是,特邀咨评委会同240多位领域专家,分7组对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重点专项进行咨询评议,这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启动实施以来,特邀咨评委对国家科技计划未来布局进行的首次全局性、大规模咨询评议,对部际联席会议形成决策参考。

  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体情况回顾

  2016年申报评审立项共收到2200家单位牵头申报4949个项目,其中259家大专院校牵头申报项目约占总数12%,538家科研院所牵头申报项目约占总数24%,1391家企业牵头申报项目约占总数63%,12家其他单位申请的项目约占1%。

  项目评审结果为:4949个申报项目中,4620个通过形式审查进入预评审,通过率约占93.4%;经过预评审,2846个项目进入答辩评审,通过率约61.6%;约答辩评审,1172个项目进入公示环节,通过率为23.7%,最终正式立项1163个项目,占申报项目总数的23.5%。

  其中科技界受访专家对改革有如下四点建议:一是申报要求和形式审查要求需进一步明确,避免不同理解导致争议;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库,加强随机抽取评审专家的专业相符度;三是要指导项目申报单位合理申请项目经费,避免落差太大;四是进一步权衡专家回避范围,更好平衡利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指南共涉及42个重点专项的790个资助方向,分五批发布。第一批发布9个(2月16日—3月21日)包括: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和智能农机装备;第二批发布10个(2月19日—3月23日)包括:高性能计算、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地球观测与导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和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第三批发布6个(2月22日—3月28日)包括: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第四批发布9个(3月7日—4月11日)包括:精准医学研究、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全球变化及应对、云计算和大数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先进轨道交通等;第五批发布2个(4月7日—5月11日)即:重大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控研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6月份进入了项目实施的新阶段。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作重点

  10月10日—15日,科技部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年项目指南,共涉及42个重点专项的1003个指南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262.63亿;每个项目下设课题大部分要求不超过4个。

  第一批发布14个(10月10日—11月14日),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全球变化及应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七大农作物育种、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智能农机装备;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个重点专项中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均应为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须同时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从公布的各重点专项和试点专项的指南编制专家来看,也都是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包括各学科领域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科学家。

  第二批发布14个(10月14日—11月14日),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精准医学研究、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第三批发布14个(10月14日—11月18日)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地球观测与导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云计算和大数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先进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

  此外,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完善了从三个方面指南编制。一、指南内容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也让广大科技人员早日知晓主要内容;二、指南内容只提出目标、指标要求,不限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赋予申报者更大的技术路线选择权;三、由第三方机构审核指南内容是否存在交叉重复、限定技术路线等问题。新的制度安排继续支持不同技术路线的探索,完善经费预算申报,探索定向择优的立项方式,适当放宽回避范围,已经公示的项目不得随意放弃,适时启动与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查重。

(董清风 报道)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