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再次当选国家光热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肖刚教授连任

时间:2025-04-21 21:57来源:太阳能光热联盟浏览:
近日,在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第六届理事代表大会上,经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肖刚连任联盟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再次成为副理事长单位。
深耕太阳能光热产业
浙江大学太阳能团队依托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聚焦太阳能热发电与热利用的技术创新工作,涵盖高温集热、先进储热、高效换热、先进循环和多能互补等研究方向;针对塔式熔盐系统,主要开展集热储热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以及关键部件和技术的标准化工作;针对下一代光热发电系统,主要开展热化学集热储热(>800℃)和超临界CO₂布雷顿循环技术开发工作;并积极探索更高效率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以及耦合储能的多能互补与多联供技术等。
浙江大学太阳能团队建光热技术研发的大型平台和装置,包括MWth级太阳能塔式试验平台、MWth级热化学储热试验平台、100kWth级碟式聚光集热试验平台、MW级光伏/光热与储热/储电的多能互补试验平台、大型模拟太阳能聚光试验平台等,以及聚光能流分布测试装置、光谱吸收特性测试装置、集热储热介质特性分析测试装置等仪器设备,为太阳能光热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升级的 "学术风向标" 
肖刚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作为国内光热领域的权威学者,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事业,其足迹贯穿行业发展关键节点。他主持编著的国内第一部针对能源领域本科生的《太阳能》教材,已被40多个高校采用(中国电力出版社的不完全统计),还被众多光热企业选作培训教材;主持制作了虚拟仿真课程《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免费向所有太阳能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行业技术人员开放,以期推动太阳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创新梯队建设。
肖刚教授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7件、日本发明5件、欧洲发明1件、国家发明100多件。起草编写了太阳能国家标准4部、团体/联盟标准8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省部级和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引用4000多次。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高温热化学储热材料反应速率慢和循环寿命短的难题,打通了原创技术从理论走向产业化的重要节点,为太阳能光热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全新方案。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 "浙大学派"
浙江大学此次以副理事长单位身份深度参与联盟工作,源于其在太阳能教学与科研领域的系统性布局。该团队依托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从人才培养到团队建设,从基础研究到试验样机,从示范平台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材料创新与工程化:团队开发的基于廉价矿产原料的高温热化学储热材料,储热温度可达800℃以上,设计循环寿命达到几万次,比国外相关研究报道高2个数量级,达到工程化应用相关要求。
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团队开发的太阳能塔式高温热化学集热储热技术,可在1000倍以上聚光条件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且出口温度稳定在800℃以上,为多元化和更高效率的光热技术研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系统创新与标准化:针对光热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团队与相关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太阳能塔式发电系统中核心材料、关键部件、控制模块和运行规程的标准化工作,编制了多部国家和团体标准,以期为光热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变革的 "加速器"
当前,光热发电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 "积极发展光热发电",行业迎来历史性机遇。《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光热发电装机容量838.2MW。我国光热发电装机容量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0.6%。我国目前在建光热发电项目34个,总装机容量3300MW;规划光热发电项目37个,总装机容量约4800MW。面对产业发展机遇,肖刚教授表示,浙江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在联盟这个产学研用的专业平台上,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技术转化、国际合作等工作,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光热产业的明天,属于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这正是浙江大学科研精神的最佳注脚,也是联盟工作价值根基所在。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