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眼界教育决定人生格局

时间:2022-09-15 16:57来源:劳动报
  对新教师而言,从学子身份转变成青年教师,意味着人生踏上新征途、迎接新挑战。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教师这份职业的?“大先生”们又有哪些智慧和经验分享给新教师呢?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上海市新教师入师入会仪式上,《劳动报》记者采访了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如竹老师。
  记者:您在培养学生上有什么心得体会?
  王如竹:我认为教育学生,不仅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时不时也要停下脚步,思考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科研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和成长。
  另外,人才培养必须把学生调整到他的兴奋点,这样他才会有积极性,主动研究,学习和科研成果才能有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学校鼓励建设专职科研队伍,我吸收了很多博士、博士后进入团队之中,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曾经带过的学生。当然,我更加希望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国家有重大需求的地方,看到他们的身影。
  记者:您是如何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发挥劳模作用的?
  王如竹: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眼界是很重要的。我们早就过了追求论文数量的阶段,而是要做从0到1的高水平研究,也就是完全创新的研究。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要求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所以我很重视参加国际性的专业会议,带领劳模工作室的年轻人与本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多地开展一些前沿性的研究。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这就好比是一条生产线,我作为劳模工作室的负责人,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他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我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而工作室创造了一种积极的氛围,让优秀的人集中在一起,这样大家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促进共同进步。我想,这就是“劳模工作室”最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章转载自劳动报,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