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协办的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公开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成功举行。
本届节能周的主题为“未来城市低碳能源与清洁取暖”,重点探讨和交流在改善民生、治理雾霾以及调整能源结构背景下的“清洁取暖”工程。在公开论坛之前,本次节能周期间已经成功举办了“欧洲的低碳能源革命和第四代供热技术”、“核能供热技术与应用”、“水热同输技术与应用”、“中国未来低碳能源情景和建筑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怎样发展电力供热”、“怎样发展燃气供热”、“调试技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及能源系统高效节能发展”、“城镇清洁能源规划与技术途径”、“热电气协同能源系统模式”、“热电联产余热回收流程”、“长途输热管道系统的安全应对和降低回水温度的途径”等专题论坛。
3月31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薛其坤副校长,智库中心史志钦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院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住建部巡视员倪江波等专家领导依次为本次公开论坛致欢迎词,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另有来自发改委、能源局、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国管局等部门领导,以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近600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清华大学江亿院士、夏建军副教授分别主持当日上午、下午会议。
薛其坤副校长在致辞中提到:“北方地区的清洁供暖一直以来就是我国能源环境领域的热点话题。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进而在全国全面启动清洁供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此外,大气污染问题也加速了北方城镇供暖的变革。
在本次公开论坛上,江亿院士发布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9》并对其做了整体介绍,就我国未来低碳能源结构的发展、城镇供热热源结构的规划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上午时分,北京市热力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荣从热源、热网、末端建筑等方面对我国北方地区供暖现状进行了梳理。
随后清华大学吴彦廷博士、付林教授、夏建军副教授分别对供热热源方式的评价和比较、北方城镇清洁供热途径、北方冬季供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做了主题汇报。
在上午会议的最后,江亿院士宣布了北方城镇供暖最佳实践案例,石定寰、白荣春等专家为十位最佳实践案例代表进行了颁奖。
当天下午,获得“北方城镇供暖最佳实践案例奖”的单位代表依次对太原市供热规划、太古长输项目、低回水温度直供热网、烟气余热回收、工业余热供暖以及热泵供暖等多个实际项目进行介绍。
随后,清华大学付林教授、王笑吟博士、李叶茂博士、赵玺灵博士和魏庆芃副教授分别以热电协同、热电联产余热回收、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烟气全热回收和电热泵供暖为主题做了汇报。
针对全天的报告内容,会议现场进行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倪维斗院士强调为控制我国未来的碳排放总量,能源系统的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热电气协同、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清洁取暖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当下民生和解决雾霾问题,还应该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镇清洁取暖,应该从我国特定的资源、环境以及终端用能分布状况出发,首先利用现有电厂和其他工业余热、同时利用天然气锅炉房进行调峰,在集中供热难以达到的地方实行分散供热。
最后,江亿院士对大会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参与论坛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了感谢,宣布本届建筑节能学术周公开论坛顺利闭幕。
图:会议现场
本次学术周上发布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9》,这是节能周自2007年以来,第十三次发表年度研究报告,该报告已成为社会各界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自2005年起,每年三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现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是国内外学术界、企业届和各级政府在建筑节能领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有效平台,为传播建筑节能科学理念,促进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本文章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