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easonal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圆满闭幕
季节性储热是推动我国北方建筑、农业等季节性低品位用热清洁化,太阳能、工业余热、数据中心余热等综合高效利用,推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跨系统节能,提升系统能效并保障相关行业用能安全的核心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我国及全球季节性储热及清洁供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和聚力平台,“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easonal Thermal Storage Technology(第一届国际季节性储热大会)”于2022年12月20日在线召开。本届大会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电工所)和丹麦技术大学联合主办,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太阳能光热联盟)承办。来自中国、丹麦、法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2300余位代表参加本次盛会,并通过留言、提问等方式,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沟通交流。大会深度交流了季节性储热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全球碳减排中的战略地位,提升了行业关注度,为今后相关国际合作和产业推动发挥了引领作用。
充分认识季节性储热技术的价值
大会伊始,中科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中关村储能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中科院电工所所长李耀华研究员应邀致开幕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代彦军教授共同主持了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陈海生副局长表示,构建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是我国未来能源转型发展基本趋势。伴随着大规模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亟待针对新型能源系统不同场景需求,加强各类储能技术研发,以有效化解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提供支撑。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储能技术科技创新,通过中科院先导专项等系统部署各类储能技术基础理论与重大装备开发研究,在10万㎡级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建筑供热等各类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图:陈海生副局长(左)和李耀华所长(右)
李耀华所长表示,季节性储热是实现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夏热冬用,解决季节性用热负荷条件下,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综合能效、降低供热成本,推进高比例清洁供热技术应用和建筑“碳中和”的核心技术。中科院电工所牵头开展了“黄帝城小镇100%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研究,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项目团队突破了山地定日镜场、节地型跨季节水体储热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卓越成绩。
“碳”索跨季节储热发展前景
大会共安排6个主旨报告,报告嘉宾重点围绕全球季节性储热及其在太阳能区域供热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讲解。
大会主席,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长王志峰研究员作了题为《太阳能跨季节储热的发展前景》的报告。报告对双碳背景下我国建筑供热低碳转型的市场需求,我国及全球太阳能资源条件、产业支撑条件、季节性储热技术在推进城镇建筑低碳转型中的战略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系统介绍中科院电工所在太阳能跨季节储热技术基础研究、集热储热装备开发、源网荷系统集成优化、工程集成示范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并基于4年多的连续运行数据,验证了核心技术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先进性,为太阳能季节性蓄热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图:中科院电工所王志峰研究员作报告
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太阳能研究所所长Simon Fubo教授在题为《丹麦太阳能区域供热现状》的报告中阐述了丹麦太阳能区域供热发展状况及驱动因素。目前,丹麦典型城镇集中供热热网运行温度约为80℃/40℃,为太阳能系统接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截至2021年底,丹麦建成125座大型太阳能区域供热项目,约占全球大型太阳能热站的42%。报告进一步介绍了丹麦在大型平板集热器与集热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对70余座热站运行数据分析显示,平均得热量达到450kWh/㎡,系统年均效率达到41%以上,表现出良好运行性能。同时通过持续15年对主要工程应用的平板集热器性能监测显示,集热器热性能衰变较小,系统寿命可达30年以上。最后,报告对丹麦在槽式、菲涅尔式等各类适应于太阳能区域供热的新型集热器与集热系统研究、系统优化配置、影响太阳能区域供热的主要发展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报告相关分析可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区域供热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图:丹麦技术大学Simon Fubo教授作报告
大会共同主席、丹麦技术大学樊建华教授就《季节性储热技术在丹麦区域供热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他表示,在丹麦,集中式和分散式区域供热的热电联产(CHP)地区均有储热设施,这不仅能够加强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对于优化整个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都至关重要。丹麦的季节性储热主要应用于大规模的太阳能集热,在夏季能够产出比冬季需要时更多的热量。对于丹麦许多的区域供热系统而言,充分利用本被浪费的能量,是绿色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季节性储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哥本哈根大区等地区正在推动第四代区域供热技术的发展,将以大容量储热为节点,实现风光、电厂余热、工业余热等各类低碳能源在城市热网中的利用,以推进城市供热低碳化。
图:大会共同主席、丹麦技术大学樊建华教授作报告
此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付林教授、法国NewHeat集团Nathan Fournier先生、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徐同杰先生也分别就《基于低品位热能利用的北方城镇低碳供热模式》《适应于区域供热的大规模储热技术研究》和《大容量长周期储热装置性能及工艺分析》进行了介绍。
图:法国NewHeat集团Nathan Fournier先生作报告
学术交流环节由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巨星和华中科技大学田志勇副教授共同主持,共进行了11个学术报告,报告嘉宾分别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电工所、华中科技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等中青年学者。主要从不同类型季节性储热技术发展、关键材料与装备研究、储热系统安全性研究、系统仿真与经济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图: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Fabian Ochs教授作报告
图:大会主席王志峰博士作总结发言
在总结发言时,大会主席王志峰研究员表示,本次会议非常成功,报告内容覆盖面很广,包括了季节性水体储热、土壤储热等各类长周期储热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案例分析等。大会以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为核心,围绕各类季节性储热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等,探讨相关理论方法研究进展、技术创新突破和工程与市场解决方案。季节性储热是我国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构建的核心技术之一,应加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软件平台及示范项目不同层次的项目部署,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项目合作,推动我国季节性储热技术研发,并在国际季节性技术研发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作者:原郭丰 洪松 )
友情提示:本次会议录像回放,可在“中关村新源太阳能”微信视频号中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