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能热发电方面:
回顾“十三五”,青海成功全面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基地。截至2020年底,全省电力装机403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90.2%和89.3%。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达60.6%,是全国唯一占比过半的省份。光伏装机1580万千瓦,是2015年(下同)的2.8倍,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居全国第一,占全国6%;光热装机2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风电装机843万千瓦,增长18倍;海南、海西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分别达到1841、1043万千瓦,实现“千万千瓦级两基地”发展目标。
图:青海省“十三五”期间发电装机图
《通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青海能源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初具规模,在能源领域争取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以“双主导”带动“双脱钩”,打造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多极支撑、多元消纳、多能互补”能源生产消费体系,建立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储备体系,探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突破清洁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并加快推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能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2035年远景目标如下:建成亿千瓦级的“柴达木清洁能源生态走廊”、亿千瓦级黄河上游100%绿色能源发展新样板、千亿级光伏光热产业集群、千亿级锂电产业基地。加快能源领域碳中和步伐,实现“双脱钩”,构建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能源体系,建成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优化全国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青海贡献”。
如上表,到2025年青海光热发电装机计划由2020年的21万千瓦增长至2025年的121万千瓦,年均增长41.94%。
重点任务方面,“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打造国家级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形成以海南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100%清洁能源基地、海西千万千瓦级“柴达木光伏走廊”清洁能源基地为依托,辐射海北、黄南州的新能源开发格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探索三江源地区新能源开发新模式。创新技术发展模式,示范推进光伏、与水电、光热、天然气一体化友好型融合电站,实现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安全稳定运行。力争到2025年,海西、海南州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超过3000万千瓦和2500万千瓦。
其中,海西地区将规划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茫崖冷湖风光气储一体化园区、德令哈西出口光伏光热园区、大柴旦风光储一体化园区、茫崖花土沟风光储一体化园区、乌兰光伏产业园区、都兰诺木洪风光储一体化园区等新能源发电重点园区,十四五计划新增光伏1306万千瓦,累计规模增至1880万千瓦;新增光热90万千瓦,累计规模增至106万千瓦;新增风电699万千瓦,累计规模增至1129万千瓦。
海南地区将规划共和风光储一体化园区、同德水光蓄储一体化园区、贵南风光储示范园区、兴海水风光储一体化园区等新能源发电重点园区,“十四五'计划新增光伏1256万千瓦,累计规模增至2131万千瓦;新增光热10万千瓦,累计规模增至15万千瓦;新增风电77万千瓦,累计规模增至490万千瓦。
《通知》指出,推动两个“一体化”工程建设。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试点示范,健全“多能互补一体化”“荷储网源一体化”智能高效协调运行体系,支撑高比例清洁电力的安全可靠运行。结合水电、光伏、风电、光热发电及各类储能技术特性和技术特点,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确保电源基地送电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负荷侧的调节能力,实现荷、储、网、源的深度协同,培育用户负荷管理能力,提高源网荷侧调峰积极性。
表:两个“一体化”重点工程
同时,要提升多能互补的储能调峰能力。积极发展优质调峰电源方面,将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参与系统调峰的联调运行示范,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力争光热装机达到121万千瓦。
图:电力调峰资源重点工程
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将突破长时光热发电关键技术,推进成本快速下降。
在清洁化供暖方面:
“十三五”期间,三江源清洁供暖工程有力推进,引导在青央企积极帮扶曲麻莱、玛多等清洁供暖示范县供暖改造,玛多县城成为全国首个高海拔地区大范围100%电采暖试点示范县,为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积累经验。
对于“十四五”清洁供热发展,《规划》指出,实施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工程,采用电能替代方式进行清洁供暖改造。深度挖掘工业、电力等领域低品位余热资源,充分利用既有热电联产机组的供暖能力,在西宁、海东等人口集中区延伸集中供暖覆盖范围,加快推进燃煤供暖锅炉清洁化改造或分散燃煤设施淘汰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农牧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改造试点,建设分布式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推广低温空气源热泵采暖,鼓励地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地热和干热岩供热。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开展核供热项目前期研究,拓展清洁供暖方式。加快供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供热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健全城市供热管网系统。
与此同时,加快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以共和盆地为重点,开展干热岩水力压裂与储层建造技术研究,尽早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推动热水资源在温室种植、低温热水发电、温泉药浴、供暖洗浴等方面应用,为远期在全国率先建成商业化的干热岩发电示范项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