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岑可法院士:像煤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时间:2020-04-10 08:59来源:学习强国
  近日,学习强国平台刊发了浙江大学《岑可法院士:像煤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文。文章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岑可法教授在58年里,将所有的激情、汗水挥洒在了党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中的事迹。特别是他长期关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积极布局未来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作为唯一可以承担基础负荷并参与调峰的非水可再生能 源,发展潜力大,但门槛高,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功力,难以为相关技术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肖刚教授在岑可法院士及倪明江等团队的培养、鼓励与大力支持下,破釜沉舟,十年磨一剑,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座兆瓦级塔式太阳能高温集热储热与先进循环发电的试验平台,获得美国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0项,为中国该项技术引领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原文如下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选派研究生到苏联留学,别人选择了火箭、舰艇制造等尖端学科,而岑可法却选择了又“土”又“脏”的煤的燃烧。对于旁人的不理解,他只解释了一句:“中国是产煤大国,煤关系着国计民生。”1962年,岑可法获得副博士学位后,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回到浙江大学任教,这一教就是58年。58年里,他将所有的激情、汗水挥洒在了党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中。
  情系教育的良师,引领学生“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岑可法一直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无论是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授课,他在一堂课上讲述的内容70%是成熟的知识,其余则是国际上最前沿的存在争论或不同观点的知识,鼓励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辨别。
  他时常告诫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内容,比较陈旧,而且大多只是对现象进行描述,细节和过程的解释不甚清楚。他鼓励学生们大胆钻研,有自己的创新想法。
  在热能所,学生们对岑可法有“两怕”。一是怕他开学习组会。有人说:“岑老师精力旺盛,上午开会,有时会一直开到晚上,甚至凌晨。晚饭往往就是一顿盒饭。”二是怕岑院士批评。一位博士说:“有时兴冲冲地拿着论文请他看,他却挑了一堆‘刺’,要求很严格。可他要是不‘骂’你了, 你就没有进步了。”
  严师出高徒,学生们的“两怕”,正是岑可法教学认真严谨的体现。直到今天,热能所的博士研究生们从开题到做实验、写论文再到毕业答辩,年过八旬的他都全程指导,毫不懈怠。
  学业上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指导,是岑可法留给大部分学生的印象。浙江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严建华至今对一件往事记忆犹新。1984年,严建华跟随导师岑可法参加中美国际燃烧学术会议,岑可法推荐了当时还是硕士生的他在大会上宣读报告。他回忆道:“报告前的晚上,在宾馆里,岑老师还手把手地指导我做透明片和演讲。第二天,我顺利地完成了大会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赞赏。”今天,将研究生推向国际舞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热能所的一个传统,所里的每位研究生在求学期间,至少会有一次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的机会,这是岑可法倡议并坚持下来的。
  对于学生,岑可法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喜欢和年轻人共处,热能所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他最拿手的口琴独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能绕梁三日,让学生们回味好久。每年的教师节是岑可法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里,全球各地的学生都会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他表示节日的祝贺。能源工程学院邱坤赞教授说:“岑老师关心人、关心每个人的前途,从选题研究的方向到个人家庭,他都关心,他像块磁铁,把学生们紧紧吸引在他的周围。”
  早在2001年,面对国家未来人才战略需求,岑可法提出对能源学院的本科专业进行改革的设想,他说:“要培养既懂能源又懂环保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才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需求。”在他的推动下,2003年,浙江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同样地,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需求,岑可法又于2010年推动并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如何将学生与青年科研团队创新融合成长,是如今84岁高龄的岑可法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经过多年的摸索,他总结出了人才培养的“教授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梯形机制;在培养高水平优秀工学博士方面,他又成功地探索出“导师群体培养”的创新之路。他培养的学生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7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4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4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等等,育人成果斐然。
  “人才培养要从青年开始,我自己不是大师,希望浙江大学能够培养出未来的大师。”2010年,在岑可法75岁生日那天,他送给了浙大学子一份厚礼,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共计350万元捐给了浙大,成立了“浙江大学岑可法教育基金”。在当时,这是浙大历史上在校教职工最大的一笔捐赠,每年全校约有100位本科生与研究生获得奖励。当学校邀请他参加奖学金颁奖仪式时,他婉言谢绝了:“我把收入捐出来,不是让学生感激我个人,而是希望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甘为人梯的仁师,培育团队发展“衣带渐宽终不悔”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迄今已有40余位学者前往大洋彼岸深造。几乎所有人在学成后,都会返回故土。吸引这些年轻人回归的正是——岑可法。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罗坤教授说,他之所以选择在浙江大学工作,是为了追随岑可法。罗坤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美方曾全力挽留他,但他选择了回国追随岑院士。同样谢绝美方挽留的还有程军教授等。导师岑可法已成为学生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一面呼唤莘莘学子回来报效祖国的旗帜。
  “一根筷子,再坚硬也会被折断;一把筷子,想折断就难了。”对于学生和青年研究团队,岑可法始终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工程学科要建“大平台”,要有“大团队”,才能出“大成果”,不能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要有思路、有想法、有步骤。
  “既要有当主角的精神,也要有当配角的胸怀”,是岑可法对学生们的教导。他摒弃“论资排辈”的传统观点,只要年轻人有能力,就压担子、放任务,千方百计“逼”年轻人成才,尽心竭力创造条件,拓展发展平台,培育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带头人和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团队最可贵的是奋斗拼搏的向上精神,一个人自我驱动力有限,但在一个团队中,大家争先恐后地完成突破,就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带动更多人进步。”
  言传身教是岑可法带领团队进步的核心竞争力。“记得有一次去欧洲出差,回国后岑老师来不及休息又马不停蹄飞往武汉开会。还有一次是春节,我们和岑老师一起到国外出差,在飞机上他还在看学生的报告。”说起当时的情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翔感触很深。
  “好教师既是学问之师,也是品行之师,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20世纪80年代,出国是很难的事,当年浙大只有7个出国名额,连很多教授都轮不到。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和挑战自己,岑可法将一个出访美国的名额,让给了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倪明江。反对的人很多,教育部也不同意。他亲自跑北京力争:“倪明江这个人我认为很不错。如果不让他出去,这个出国的机会我们就不要了。”
  倪明江业务出色,刚评上副教授,岑可法就给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写 了一封长信,力荐这位优秀学生破格提升为教授。就这样,倪明江只当了两个月副教授后,就成了教授。当时,岑可法自己也才当了两年教授。为了自己的学生,岑可法打破的“惯例”还有很多。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岑可法很少成为奖项的第一获奖人,其实获奖项目他都参与了,而且在不少项目还是主要负责人,可他总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为的是让更多的青年人走到舞台中央。
  经过多年的努力,岑可法带着他的团队打造出了“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成为国内能源领域各级基地最全的研究单位。团队还先后荣获国家“三大奖”1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多次被评为浙江省模范集体。
  诲人不倦的智师,“众里寻他”,在攻坚克难领域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重器、利器必须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作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导师,岑可法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世界能源技术发展中刻下了“中国烙印”。
  岑可法曾经作了一个最大胆的决定:在1983年,他带着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倪明江做煤泥发电锅炉技术的课题攻关。经过八年的努力,岑可法的团队成功了。“处理了大量应用废渣,又能清洁高效发电,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世界上第一台完全以洗煤泥为燃料的热电厂也在1989年成功投入商业运行。实验成功以后,该成果在我国煤炭系统迅速得到大量推广应用,全国的洗煤厂基本都用上了这种创新的技术。1997年,煤水混合物异重床结团燃烧技术这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科学家们开始 寻找石油的替代品。1982年,岑可法到美国考察。美国人拿出一小袋东西说,“我们搞出了‘水煤浆’,可以百分之百代替油”,并开价几千万元要中国人买他们的成果。
  回国后,岑可法立志要攻克水煤浆代油燃烧的难关。他身先士卒地带领学生们废寝忘食地做实验。他实验室的灯几乎成了“长明灯”,每天亮得最早熄得最晚。日夜攻关后,他带领学生们试验成功用煤、水和少量添加剂混合的水煤浆,在锅炉和工业炉窑中100%取代了油,于1982年在浙大试验成功,并坚持在国内外推广,建成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水煤浆代油电厂;2009年,“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这一技术每年约为国家节约燃油250万吨,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后来,作为导师的岑可法又带领着学生们接二连三地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煤的分级转化多联产,劣质煤综合利用,从煤中提炼铝、钒、铀等贵重金属等,填补了国家多项技术空白。黑乎乎的煤,在他手里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大大提升了利用价值。
  由煤的高效利用,岑可法又联想到了生活垃圾的处理。“垃圾是被放错了的资源,为什么不用?”岑可法又带着学生开发了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2006年,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首个国家奖。这项技术被誉为当今世界五大主流焚烧技术之一。
  垃圾发电的二噁英污染问题,是个国际难题。岑可法带着学生建起了超洁净二噁英实验室进行攻关。根据比利时SGS二噁英实验室的检 测数据,其排放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优于欧盟标准。
  近年来,岑可法又带领学生向雾霾发起了挑战,提供了解燃“煤”之急的中国方案。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成为 PM2.5的重要部分,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主要“元凶”之一。由岑可法院士团队中高翔教授领衔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大大降低了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排放,这项技术在不少企业中得到运用。现在,燃煤发电站最终排放的烟气,比天然气机组的排放物还要干净。该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浙江省荣获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不甘落后、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使岑可法与他的学生们站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最前沿。他们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流化床燃烧与气化、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燃烧污染物控制、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试验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
  浙大热能所教授骆仲泱也是岑可法的学生,他说:“岑院士平时生活 十分俭朴,一心扑在科研和团队培养上。对他来说,工作是一种享受,工作上有了成果,是一种大享受。他是我们大家工作和生活的榜样。”骆仲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利用、煤炭分级利用和能源清洁利用。 在这些研究方向上,他作为负责人完成了50余项重要科研项目,包括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4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等。目前,骆仲泱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作为岑可法院士和樊建人教授的优秀学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周昊教授,主持并解决了国际专家均未能解决的中国出口的最大燃油发电机组——沙特阿拉伯拉比格电站配英国燃烧器的2×660MW燃重油锅炉炉膛严重燃烧振动问题,挽回项目损失超百亿元;研发的燃烧热声振动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美等国际市场600MW级容量油气炉电站出口零的突破;他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大型油气锅炉燃烧振动控制研究”获得2017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了10多台大型燃油燃气机组,总计达8000MW。
  如何将资源量丰富的低品位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液体燃料,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长期萦绕在岑可法院士脑海里的热点问题。为此,岑院士带领王树荣教授等青年教师一起,提出了生物质热化学定向转化新思路,成功实现了高品质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取和示范性应用,以王树荣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生物质热化学定向转化分级制取高品位液体燃料”获得201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樊建人教授和岑可法院士合作培养的又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获得者罗坤教授提出了复杂多相湍流燃烧全尺度直接数值模拟新方法,表征并发现了多相燃烧相界面耦合作用新现象和新机理,建立了更加准确通用的工程计算新模型,并成功应用于能源动力和环保领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1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岑可法院士和严建华教授培养的另一位优秀学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薄拯教授主持了在纳米尺度下发展界面双电层理论,在超高功率密度垂直取向石墨烯超级电容储能、基于流动优化设计和局域化加热的太阳能高效光热转化等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 SCI论文72篇,7篇入选 ESI高被引论文 (学科前1%),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岑可法院士长期关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积极布局未来发展。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作为唯一可以承担基础负荷并参与调峰的非水可再生能 源,发展潜力大,但门槛高,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功力,难以为相关技术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肖刚教授在岑可法院士及倪明江等团队的培养、鼓励与大力支持下,破釜沉舟,十年磨一剑,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座兆瓦级塔式太阳能高温集热储热与先进循环发电的试验平台,获得美国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0项,为中国该项技术引领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两年来,党中央组织浙江省与吉林省合作实施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岑可法院士积极响应,带领高翔、王智化、周劲松、吴学成、陈玲红、郑成航、何勇、俞自涛、钟崴等组成的团队与吉林省开展对口合作,在能源工业互联网、秸秆生物质掺烧、供热锅炉超低排放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其中,王智化主持的活性分子超低排放技术已在吉林洮南热电、华电哈尔滨发电厂成功实施。吴学成、陈玲红、吴迎春等主持研发的智慧传感器技术,钟崴与俞自涛主持研发的智慧供热网络技术均在洮南电厂试验中。这些研究为解决东北地区超低排放、智慧能源、智慧供热、现有电厂升级换代改变产业结构等难题提供了思路。

  “为国育人才,为国出成果”,工作不息,创新不已。如今已84岁的岑可法,仍活跃在实验室、资料室和课堂上。他的学生说,“岑老师像煤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人物名片:

  岑可法,广东南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专家,能源环境工程专家,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在化石燃料、废弃物能源高效清洁、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利用与制氢技术、洁净煤燃烧与气化技术、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 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流动和电站锅炉计算机辅助试验(CAT)以及先进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取得开拓性成就。198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记者 叶鑫) 

 

注:本文章转载自学习强国,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

热点排行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