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塔拉滩,绵延六百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大自然冷峻笔触下的荒芜之地,也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实践之所。
一年前:“电建川军,无所畏惧,向着祖国的能源号召前进,再前进。”一年后:“关键节点提前完成,创造令人惊喜的‘共和光热速度’,获得‘青海省三江源绿色施工标准化工地’称号。”
向光而立,四川电建人用行动展现实力,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新时代的“光装”。

逐光之源
站上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满目荒夷,枯草稀疏,似乎诉说着大自然的严苛。然而,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却给这片土地赋予了另一种无限的潜力和希望。
2024年4月,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破土动工。
项目总装机规模为1000兆瓦,包含光伏发电部分交流侧容量900兆瓦和光热发电10万千瓦。公司负责10万千瓦光热项目发电系统内的全部土建及安装工程,以及换热设备及其配电、控制系统等安装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对打造青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土方开挖
▲基础开挖
作为青海省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之一,公司党委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一支18人的管理团队,翻高山、穿戈壁,向着青海出发,并动员参建员工,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履约为先、管理为重、创效为本”的履约理念。
面对新兴产业和如此规模庞大的光热工程,这个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充满斗志,他们有的是管理骨干,有的是技术精英,有的刚从大学毕业……大家气势如虹,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然而,海拔高带来的缺氧环境,让大家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狂烈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更别说高强度的施工作业;高标准的建设要求,时刻督促大家不能有丝毫懈怠;主厂房复杂的设计,更是横在眼前的一道天堑。
▲项目团队合影
困难面前不畏难,电建川军有着时刻与困难作战的勇气。
高原反应、风沙天气只能适应、克服,标准严格就绝对按要求办事,设计复杂就优化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项目经理乐国煌的带领下,大家很快便摸索出一套在高原戈壁的作战之法。
清晨,当第一缕曙光洒向共和,一幅独具匠心的光热项目设计蓝图,便在塔拉滩上徐徐展开。
聚光之力
面对困境,乐国煌迅速召集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一场“头脑风暴”在简易的项目部会议室里激烈展开。
“大家都说说,我们不能被原方案困住,得找出路。我觉得从结构上入手,或许能有突破。”乐国煌率先打破沉默,目光扫向众人。
有着多年施工经验的总工陈蔚接过话:“我研究了一下,可以进行结构优化,这样结构稳定性更好,施工工艺我们也熟悉,不仅能大大缩短了工期,成本也能降下来。”
“但是这一改,涉及到的计算和调整可不少,许多数据比例得重新精细核算,一点差错都不能有。”项目副经理黄大文忧心忡忡地提醒道。
“不怕,咱们有这个实力!多费点精力,一定要把这关键一步走好。”乐国煌一锤定音。
接下来的日子里,项目团队与设计院开启了紧密无间的合作。无数个日夜,灯光在办公室里彻夜长明,经过反复测算、论证,技术人员对照图纸,一次次模拟施工流程,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终于,全新的主厂房结构方案出炉。
▲主厂房提前封顶
这一变革效果立竿见影,从主厂房基础施工到结构封顶,项目成为业主单位4个光热在建项目中历时最短的一个。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高耸的主厂房在阳光下闪耀着胜利的光芒,大家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推动设计优化,加快施工进度,落实成本管控,这只是共和光热项目部全力加速建设的一个小场景。
▲汽机岛结构施工完成
在一年的建设过程中,他们用30天完成了营地的规划、建设与投用,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在厂房基础出零米、主厂房封顶、汽机岛结构施工等关键节点,继续按下“飞”的键速,提前完成三级网络计划目标。他们用高效的进度管理,让“共和光热速度”名传戈壁。
耀光之成
▲俯瞰施工现场
凛冬的共和,气温骤降至零下近20℃。大地被冰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然而,火热的项目现场,却给这片白蒙蒙的雪世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
为了应对极端的严寒,项目团队制定了一套周密的冬季施工方案。搭建防风棚是首要任务,工人们齐心协力,将厚重的帆布固定在钢架上,在施工现场筑起一道道防风屏障。“这风刮起来像刀子一样,要是没有防风棚,根本没法干活,手伸出来一会儿就冻僵了。”乐国煌介绍道。
火炉在一旁熊熊燃烧,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浇筑完成后,保温材料迅速覆盖。设备基础也加强了保温措施,防止冻胀损坏……一系列冬季施工方案落地成效,项目团队的顽强拼搏,赢得各方赞誉,成为共和所有参建单位冬季施工管理的典范,并获得业主单位的表扬信嘉奖。
冬季施工,不仅是对项目建设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经营成本的一场精细管控挑战。乐国煌在心里暗暗决定:“绝不跨第二个冬季。”
冬季稍过,春光微微探头,共和县却并未迎来想象中的温柔和煦。大风裹挟着黄沙,铺天盖地地吹进了建设者的“梯田”。
项目成员深知时间不等人,每一分每一秒对于项目的推进都至关重要。他们只能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艰难地朝着施工现场迈进。
在室外,管道施工人员只能顶着风沙作业,视线时常被遮挡,他们凭着丰富的经验,小心翼翼地铺设每一段管道。好在主厂房已经封顶,大型设备也已吊装就位,在室内,安装工作还能按既定流程有条不紊地开展。
▲吊装大型设备
目前,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进站道路、环形道路、主厂房、空冷岛、化水车间等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已经完工,汽机定子、汽包、换热器、过热器、再热器等大型设备也已精准就位。此刻,施工现场全面围绕本体及管道的安装工作展开,各个施工区域都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安装大型设备
接下来,汽轮机扣盖、倒送电、机组首次并网等关键节点的任务艰巨而紧迫。项目成员们信心坚定,不畏艰难,向着最终目标大步前行。
▲项目吸热塔
沐光之行
在项目办公室墙上,醒目地挂着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表,这是项目质量管控的“作战图”。
▲汽机岛钢筋安装
▲主厂房预埋件安装
从项目初期,项目班子就深知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必须构建一套严密且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无小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关乎项目成败。大家要把‘质量第一’的理念刻在骨子里。”乐国煌在动员大会上严肃强调。
过程中,严格的“三检”制度成为铁律。每完成一道工序,施工班组先自检,互检合格后报项目部专检。除了“三检”,预检与隐蔽工程验收也强化执行,进场检验制度更是为材料质量上了“保险锁”。同时,项目还定期开展质量小组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施工中的质量管控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全员质量素质,并获得山东电建“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得一次次质量监督检查中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当然,作为山东电建“2024年度坍塌风险隐患专项整治行动示范项目”,安全,在共和光热项目现场,处处可见创新带来的安全保障新景象。盘扣式脚手架、定型钢板网、定型栏杆、双层满铺安全网、花纹钢板覆盖等一系列亮点工艺,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别小看这些设计,有了它们,工人们工作时才能多一份安心,多一分保障。”安全总监付玉兵介绍道。

▲综合定置围挡和钢板网
凭借这一系列创新安全举措,项目严格执行的标准化管理,获得了“青海省三江源绿色施工标准化工地”称号,还在去年10月集团公司开展的“四不两直”检查中,赢得了高度评价。
一片荒芜,一片绿洲
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序曲中
四川电建人向光而立,逐梦而歌
用一双双工匠之手
一颗颗赤城之心
将塔拉滩戈壁点亮
成为青海清洁能源区里耀眼的群光
注:本文章转载自中国电建集团四川工程有限公司,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